1
“要想学好英语,就先跟它谈一场恋爱吧。”这是上高中时的英语老师,对所有试图学好英语的同学们给的忠告。其实,除却其他具体化的建议,这真是最本质又最真挚的忠告。靠爱发电,比采取任何形式的压迫、恐吓具有更强大的原动力。
无奈的是,在应试教育(至少在上大学选专业之前)的氛围下,是不允许学生们过分偏爱某一科的。除非你能把偏爱的学科发挥到淋漓尽致、出类拔萃,甚至把喜好转化为一定的成绩。
大多数学校里的优等生,单科成绩不一定非常拔尖,但整体的成绩却能够保持在一个稳定优异的水平上。这是“平衡”的功夫。
“突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如果能凭借特长,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固然好,但最尴尬的阶段,莫过于对某件事物持有热忱,却暂时还没有能力把它转化为成绩的时候。要转向平衡,还是继续磨砺,要看各人的状况与造化。
但更多的情况是,“枪打出头鸟”。有了出头的心或行为,却没有坚持深入修炼的定力,那还真不如先乖乖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别想太多。平衡是看起来最枯燥无趣,却更适用于多数人的常识。
2
有一位朋友偶尔会问我:“你认为我做这件事能成功吗?”出于多年熟识而建立的深厚友谊,我直截了当的对她说:“与其急着找事来做,不如先把不守时、爱吹牛等坏习惯纠正再说。”
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以及不给他人添麻烦,是成年人的常识。能够做好这些已经不易,而追逐世俗上的成功,则需要更多心力。在愤世嫉俗之前,不如先检视自身。否则很容易落入华而不实、眼高手低的陷阱里。
大众媒体与社交网络的渲染,让大家与名人的生活缩短距离。再加上一些励志畅销鸡汤书,对成功人士所历经的苦难进行大手笔的描摹,让读者感叹“原来大人物也曾吃泡面,睡地板,通宵奋战……这不是咱们的缩影吗?”此类想法只会激发错误的心理导向,认为自己既然与成功人士有类似的吃苦经历,那么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成功……我胡汉三又回来吃个五年苦,也是下一个国民爸爸。
但……那又怎样呢?克服苦难是一件正常又必然要做的事情,这只能证明你依然存活在这个世间,有可能活得更好。但并不代表吃的苦越多越奇葩,你就越接近成功。
更何况,有的人还是在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感情处于依赖与索取状态,或者个人卫生都不能保持整洁的情况下,信誓旦旦又振振有辞的说出一番打鸡血的话……每当这时我就知道,他丫一定又看励志书了。
所以,当那位朋友在微信上发来“李嘉诚都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我也不能偷懒!”这种说辞的时候,我在屏幕这边偷笑了很久。
我不知道李嘉诚每天睡多久,但我知道发财梦做少一些,觉可以睡得比较香甜。
这也是一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