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身务期质朴
“居身务期质朴”
“居身”就是立身处世或修身。
立身处世,立身:做人。处世:与世人相处。意思是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
修身的意思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心灵纯洁;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务期”的“务”在这句话里就是一定的意思,“期”就是期望的意思。
“质朴”,“质”是本质,“朴”是朴素。
“居身务期质朴”全句是讲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一定要从本质上朴实无华,期望在生活上要节俭、简单。使心灵纯洁;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道德经》有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说,修养德行深厚的人,如同是新生的婴儿一样,单纯坦诚,清澈明亮。
其实,人生之初,如同白水一般,心清目明,干干净净。
此后,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只不过琐事缠身,欲望太重,执念太深,人的杂质也变得越来越多。
唯有净化自己,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方能回归简单干净,活得超然洒脱。
才能做个朴实的人,德行自然就会厚。
所谓朴实的人就是质朴诚实,朴实无华,比较单纯,做事低调,不夸张,也就是不张扬的人。
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平平常常,稳重踏实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讲,有才不外露,有财不外露,有睬不外漏,做事稳重、处事考虑周全的人。
朴实,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穿着,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人品。穿着朴实,是指一个人的打扮不花俏。而人品朴实是指一个人诚实可信。
朴实无华,就是不会说什么漂亮的话,沉默认真的做事,看行动。
从穿着朴实足以发现一个人的人品及宏观世界、远大志向。
毛泽东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他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
周恩来总理以勤俭节约的理念治理新中国。周总理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自住进来后,不许装修和翻新房屋和庭院,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
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到非洲、欧洲、亚洲14国访问,第一站到埃及。
警卫员将衣服送到驻埃及使馆去修补、洗涤,看着满是补丁的衬衣,中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哭了,她向警卫员发了火,并自己买了三套衣服要周总理带上。
周总理对她进行了耐心的解释,领了她的好意,但始终没有要。他说:“身为国家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周恩来总理的“补丁衬衣”,彰显着他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
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
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就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就更为简单。
有时来了客人,最多是让厨师多做一两个菜,从不铺张浪费。朱德曾经告诫厨师:“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条件艰苦,吃不饱,睡不好,还有各种生存挑战。但不畏艰难险阻的红军胜利会师。为解放战争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
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和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韩愈出生于一个专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属在地方为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韩会早逝,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
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名。
从古至今,伟人都讲究质朴。百分之九十九的国人也是如此。
质朴还反映出一个人对待自己是不是真诚,有没有信仰。自己不欺骗自己,不自欺、不欺人。如果自己犯了错误,一定是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自新,这就是不自欺、不欺人。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做一个共产党人,就必须拥有党所确立的崇高信仰、高尚追求。习主席对如何做一名共产党人有过多次阐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这就是共产党人最为宝贵的品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追求这种崇高,拥有这样的特质,才能使自己不光是一名党员,而且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
《大学》里面讲,君子要修诚意笃实的功夫。共产党人就是坚守一个“诚”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坚持德行,绝对不会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居身务期质朴”是做人的魂,是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