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者熊培云,初次接触这本书还是在两年前,我承认我是被书的名字给吸引住的。一个村庄里可以看到整个中国,还是中国里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村庄,还是这样的村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带着这些问题,我再次打开了这本书。
“在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忽略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作者熊培云这样回答了我的问题。“就物资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圣雄甘地如此解答了我的困惑。
2
本书从作者的故乡小堡村出发,扎根于村庄的现状,展望整个中国城乡发展历程;立足于当下,回顾了历史。可以说,这本书记录了不是一个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熊培云的笔下,我们看不到太多关于小堡村乡村生活的记录,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扎根于乡村里最深刻的本质与内涵。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的生育故事、乡村的民主政治、村庄里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村庄里折射出来的中国镜像。
诚然,就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村民主的混乱、农民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成了嵌在作者心中刺,久久不能释怀。自从有了城市化以后,乡村就成了支援城市建设的后方与基地,默默承受着时代与社会带给她的苦难和艰辛。正如作者所说:古老的乡村让中国一次次起死回生,但它似乎从来都是掌握中国发展的方向,化解中国的危机,承受中国的苦难,却从不收获中国发展的成果。
3
无论是逝去的记忆还是稍纵即逝的光阴都在见证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从古代到近代再到新中国,乡村都经历着我们历史走过的每一条道路,踏过每一道坎坷,她从来只会默默承受历史的不公,绝无一丝一毫的抱怨。
见证作者成长的小堡村,也给他留下深刻的生活印迹,无论是辛酸、抱怨还是美好,但这一切都随着城乡的发展,随着作者常年在外的工作学习,慢慢离我们渐行渐远。真正逝去的东西才会让我们倍加珍惜,而我们对这一切都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怀。我们无一不在各自的有生之年,年复一年见证死、见证美的消亡,任凭她在可望不可即处褪尽容颜,谢了芳菲,或像金色流沙从指间流逝。
真正美好的事物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而这样的事物却又那么易于逝去。正如写下《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所言:所谓天堂只存在于那些已然逝去的日子里。或许,在你感慨天堂不再的时候,真正逝去的也并不只是岁月,还有周遭的人和事物。
在整本书中,两个县长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都经历过抗日战争,一个筚路蓝缕苦心孤诣地拉起一支队伍与日军周旋,直到抗战最终胜利;另一个则忍辱负重当上了“汉奸县长”却保一方百姓平安。而两人的结局都一样,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到新政府的惩处,终而随风而逝。他们的事迹早就湮没无闻,官修的县志里也不曾有过他们的任何记载。如果没有作者的收集和梳理,这些故事和感动真的就永远逝去了。
4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在作者熊培云看来,故乡就是天堂。少小离家,多年漂泊,故乡永远都是最好的精神归宿。在这里你可以寻觅到自己的扎根之地,寻访到自己的精神归属,寻找到自己的心安之所。沈从文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做什么,故乡永远是永远的家。
也许是出于对故乡的感情,熊培云坚持了自己的数年的创作,从小堡村出发,一段段乡村发展的纪实,一条条陈年往事的追溯,一个个历史过客的流逝,都在这本书中,呈现出她本来不尽美好的面目。不尽美好就是历史的真实,不尽美好才需要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