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地铁上,只得靠看电子书来打发时间。王小波的文字辨识度越来越高,起初是被他《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充满天真的情话打动到了,于是便开始到他更多的作品里感受他的天真,真诚还有朴实的幽默。最近一直读着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但没有想到这是一本杂文集,一目十行看了好久也还只看了一半不到。书名对应的文章我已经看完,对他笔下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深有感触,因为这些人就在我们周围,甚至就是自己。文章戏剧化的文字没有褒扬也没有批评,只是对这一现象的幽默陈述。但我想这其实是与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有出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会趋向于赞扬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而忽略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就像这个社会倾向于接纳外向的人,而内向的人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交取向。而王小波用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沉默有时候是合理的而且是无需质疑的选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而不是迎合多数人的审美。这也许就是王小波一直秉持着的自由理念吧,对他这一理念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 就像这本文集里的有些文章里的许多文字,也许不具有十足的艺术性,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甚至可能被人说是粗俗,是亵渎。但他并没有因为避讳而选择曲意逢迎,他旁征博引,让你不得不信服他的理,就比如说在谈到孔孟思想的时候,他说古人花了几千年来论证深化一些人所共知的伦理道德实在是浪费时间,我们引以为傲的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西方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因为他们有别的事情要做。程朱的阴阳之说的例子也让人啼笑皆非,从一口古井中便可看到阴阳。王小波说,他相信只要继续看下去,不仅可以看到阴阳,还可以看到他们自己的倒影。一个简单事实的揭露,似乎让人心生怀疑。想到当初学程朱理学的时候也是一知半解,当然这并不是要为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开脱。我思考的是古人绞尽脑汁加工的思想成果,是闭门造车的硕果难以言传?还是因为后辈们肉眼凡胎,难以意会呢?终究还是不懂。而我们之所以很少去质疑甚至是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是我们一直处在正统思维的框架之中,而丧失了很多思考的契机和勇气,成了我们思考的桎梏。作为一个作家,敢说真话不易,能够戏剧化地说真话不招致讨厌的更不易,而王小波做得很好。《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那只猪确实特立独行,但却懂得与人保持距离,同时又以自己的个性赢得了同类的羡慕和知青的尊重。每次想到那只猪兴起就跳到天台上,随意瘫坐在天台上,漫不经心而又悠然地望着远方,模仿着汽笛声的情节的时候,竟然生出了些许对这只猪的羡慕,总觉得他像个浪漫骑士,又像个隐士高人,不被纷繁俗世所扰。方才觉得不迎合,做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王小波说的,人生在世,意义无非在于做有趣的事情,遇见有趣的人。学会思考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