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国外的一个名曰“死亡游戏”的自杀群体也在我国悄然出现。他们约定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若干自残的事情,并最终自杀。
其实虽然所谓“死亡游戏”的最后结局是自杀,但是加入者加入前大多并不是有自杀倾向的人。有别于一般的自杀,它在自杀前的自虐自残行为,让它更注重过程,更像是一场狂欢。
那么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不少人对这种行为趋之若鹜呢?
首先它追求刺激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参加的人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很多东西无法正确甄别,两极化严重,新鲜刺激的东西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特别是对死亡这类禁忌的窥视,直接满足了对刺激的至高点。
其次它的游戏化
它就像一个游戏,任务一环扣一环,难度各异。每一项自残任务就好像下副本,有单人副本,有结伴的。通关一个副本,参与者晒成果,引起其他人羡慕,以此获得满足感。直接把这个行为后面的邪恶本质以游戏来戏化了,让青少年放松了警惕。
它还很注重仪式化
这场“游戏”,它有严格的流程和标准套路,晒成果的同时大家相互监督。标准化再加上仪式化,让大家脑洗的是干干净净。大家不要小看仪式,所有邪教仪式都是门清的,这会让人有归属感,获得认同,美化丑陋。
最后,群组成了逃不开的樊篱
现在社会的现实无奈造成了很多青少年缺少温暖,缺少父母关爱,同时代沟也让彼此缺少沟通。而这个组织往往建立群组,相互交流,分享。彼此做伴,相互取暖,与群组越加亲密。
而这个看似温暖的组织其实也紧紧禁锢这他们。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看法,特别是同龄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需要获得认同感。群组对任务完成的鼓励崇拜,对任务失败的的鄙视嘘声,注定让他们丧失选择的权力,只能跟着“游戏”一步步步走向深渊。
而最后的黑暗,对群组来说更是勇敢者的游戏。就像邪教洗脑一样,他们已经无法自主思考,本能地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灭亡。可悲的是一个个年轻的花朵真的理解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么。
其实造成“死亡游戏”流行我们不能一味把责任推给孩子。
从大的来讲宣传要到位,打破它的神秘,揭露邪恶本质。让身边的人了解它,发现苗头可以及时制止。
其次加大网络监察力度,让类似群组减少滋生温床。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父母多关心孩子,如果感觉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心无力,那就去做心理咨询吧,只有心的改变,才能有新的开始。
ps,为什么我突然觉得这是一篇心理软广告文章呢,哈。
今天看到新闻有感而发,都是个人主观想法,如有谬误,概不负责,大家瞎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