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水逝东,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走在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耳边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曲。
刚游武侯祠时,一直有一个疑问:大门上明明挂着“汗昭烈庙”匾,即纪念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庙宇,可大家却叫它“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呢?
原来依照汉制,有陵必有庙,建陵同时在陵旁建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其庙称“汉昭烈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又在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明初,武候祠并入昭烈庙。清初重建为君臣合庙。不过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十分崇敬,总还是习惯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武侯祠得从公元223年说起。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宫,五月,诸葛亮扶灵柩运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称“惠陵”。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墓封土12米,周长180米,圆形。陵中还葬有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合葬墓。
陵前有乾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寝殿,匾额“千秋凛然”,表示千秋百代,凛然如生。寝陵对联““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红墙夹道围绕在惠陵门前的两侧。这条夹道可以说是肃穆的武侯祠中最柔情的部分,红墙青石路的夹道,通向沉睡了1780多年的一代君王。红墙的外面生长着茂密的修竹。整条红墙夹道就这样掩映在苍翠的竹林之中。太阳光照耀着并穿透竹林,竹的影随之在红墙上留了下来。当风儿吹动竹叶时候,那漫过墙头的绿竹,就在你的头顶轻轻柔柔地摇曳着,红墙上的影子也跟着不停的晃动起来。
走在这狭长的通道之上,怀古幽思,眼前会不断地浮现出历史上的那些场面;追忆往昔,祠堂中记载的那一切,仿佛都闪回到如今的现实之中。
看过明碑,唐碑,向左一侧身,就可看见二门上匾额“眀良千古”四个大字,它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的明君和像诸葛亮这样的良臣,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楷模。
二门与昭烈殿之间,左侧是以赵云为首的武将廊,右侧是以庞统为首的文臣廊。这28位文臣武将,每个人的生平典故都是三国历史中精彩的一章。在二门两侧走廊南壁间所嵌前后《出师表》石刻,相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书。
昭烈殿最为高大雄伟。宽面大耳的刘备,头戴冕旒,身着皇袍,端坐在殿中。刘备诸多子孙中,只有其皇孙刘谌于左侧陪祀。殿的东偏殿供奉着夜读春秋的大将关羽,身边是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还有关羽的绝世神兵——青龙偃月刀;在西偏殿则供奉着张飞祖孙三人。
从昭烈殿往后,便是武侯祠。诸葛亮生前被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尊称他为武侯,所有纪念他的祠堂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由静远堂,过厅,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形制。规模小且地基低于昭烈庙,意在体现“君臣之分”。
过厅悬挂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清代果亲王等撰写的匾额对联。意在赞美诸葛亮。其中郭沫若所书“武侯祠”和徐悲鸿所书“万古云霄一羽毛”最著名。过厅的主要对联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殿,又叫“静远堂”,源自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后人取“静”、“远”这两个字来命名他的殿或者祠庙。诸葛亮殿是整个武侯祠光辉凝聚的焦点,殿内诸葛亮塑像居于正中,羽扇纶巾,神态自若,仿佛胸中藏有雄兵百万、妙计千条。两边便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这二人为了护国,在公元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蜀的战争中战死沙场。
武侯祠往后就是三义庙。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间,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配件匾额等均采用原物。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泥塑像。三义庙的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 。
桂荷楼位于祠内荷花池北面,因面对荷花,周边又多植桂树而得名。这里是从祠堂到刘备陵园的必经之地。在桂荷楼下那长长的木质美人靠上略作休憩,边欣赏池中的碧叶红莲,边细细咀嚼体味武侯深邃的历史文化。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游完武侯祠,这首诗一直我心中翻滚。
自古以来人们以柏树比喻高尚气节。(刘备遗诏指示,丧事要按照西汉文帝刘恒的榜样办。刘恒的霸陵“不起坟”,但“稠种柏树”于墓上。因此,诸葛亮和群臣种植柏树于刘备陵园。这些柏树以后为刘备陵庙和武侯祠共有,最后“柏森森”则成为武侯祠的景观标识。)透过森森古柏,感悟到的是一代忠臣贤相诸葛亮的超然品德。
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何尝又不是君臣二人共同的命运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碎了过往,当年的三足鼎今安在?曾经的是非成败也不过是转头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