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小糖
(一)
朋友上个星期前刚买了房,首付三十万,二手七成新,算是学区房,拎包入住。我们几个人过去看新房,进门刚坐下,朋友便接了个电话,三言不到两句,就在电话里吵起来。
朋友一向快人快语,我们知道她的直脾气,并不在意。只是,没想到挂完电话,一转脸,平时那么要强的一个人,脸上挂满了眼泪。
一问,是她老公。朋友还在为买房的事生气。
朋友说买房子并没有那么顺利。之前一直租住在别人的廉租房内,后来社区查得紧,房东只好搬回来住,他们不得不另外找房租。考虑到孩子翻年就要读小学,在就近的两个小学的周边打听了一个星期,跑断腿,也没找到合适的房子,而且最便宜月租也要一千四五。后来两口子合计,与其一千多交房租,不如按揭个二手房。
然后跑中介,看房子,整整跑了一个多月,才相中现在的这套房子。但首付要三十万,朋友手头没有太多积蓄,还差10万块,最后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湊了7万,剩下的3万,她让老公去问他的弟弟借,看能不能凑起来。
但老公的态度是,哪怕拉下脸跟几个不冷不热的朋友借,也不愿跟亲弟弟开这个口。
问题的根本不在小叔子有没有钱,而是老公从来都不“麻烦”亲弟弟。
原来朋友的老公在家里是长子,弟弟比他小四岁,父母家在陕南农村,靠六七亩地生活,所以二十岁不到,朋友的老公就外出打工,做过酒店的传菜生、超市的保安,也推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过水果,后来在市场开了一家水果批发部,才算是安定下来。弟弟读大学那年,为方便照应,父母提出让弟弟去哥哥所在的城市念大学,理所应当,朋友的老公肩负起了弟弟四年大学的生活费和学费。
弟弟大学毕业后考了本地的公务员,工作不到半年,又谈了一个本市的女孩子,女方父母要求必须买房,并且装修一新才肯把女儿嫁过去。朋友老公的父母一听,着了急,又赶忙打来电话,说,他们就是卖了老命,也换不来城里的新房和儿媳妇,让他这个当哥的一定要想办法。
无奈父母的哭诉,也不忍家里唯一靠读书才吃上皇粮的弟弟断送了美好的婚姻和前程,朋友的老公说,自己就是因为读书少,二十出头就给人下苦力挣辛苦钱,所以一咬牙,便找人借了5万块,再加上自己的几年积蓄5万,一并给了弟弟,让他再去凑钱买婚房,然后高高兴兴地看着弟弟风风光地娶了媳妇住了新房。
事实上,朋友说,他们夫妻这些年过得也并不如意,朋友生下儿子不到四个月就抱去水果批发店,一边发货,一边带孩子,忙的时候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大冬天,店里零下几度,不能生火,三四岁的儿子冻得满脸通红,鼻涕长流。后来,生意做赔,将近12万的外债,两口子硬是过着馒头就咸菜的生活才勉强还清。朋友说,不管带孩子还是还债,家里从来没有人能搭把手,不但如此,即使小叔子成了家,麻烦也从没断过,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们帮过的忙连自己都数不过来。
朋友心想,买房也是件大事,之前从没开口求过家里人,既然老公作为哥哥之前帮了弟弟那么多,那弟弟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帮帮哥哥也是理所应当的吧!所以,朋友便让老公跟弟弟去借钱,但老公死活不肯。朋友无奈,自己跟小叔子开了口,说,你侄子眼看明年要入小学,你哥想买个二手房,还差3万,看能不能帮忙凑一下,最迟一年后还。
那头小叔子开了口,也句句诚恳,说,嫂子啊,真是对不起,上个星期我们刚买了一台车,交付了十二万定金,你弟媳妇今年又要打算生孩子,你看,爸妈离得远也帮不上忙,岳父母也还没退休,孩子生了找保姆还得花钱……
朋友也不傻,匆忙挂了小叔子的电话,然后指责老公不该总为别人想,眼下急需用钱,才知道弟弟是个白眼狼,哪知老公的态度依然不温不火,比小叔子还理直气壮:我从来就没指望过他!
朋友大骂:什么叫指望?亲人间的感情维系也是礼尚往来的情分啊!你弟弟能有今天,也有你的帮助啊!朋友最后跟老公撂下狠话:今后他要再做烂好人,只好离婚,她不是圣母,还请他净身出户去高尚,不要连累她们母子俩!
朋友气还没消呢,没两天老家打来电话,婆婆又语重心长地安慰朋友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啊,你们要体谅你的弟弟啊,他也有难处啊,养孩子养车都得花钱啊,balabala一大堆,言语间全是弟弟的不易,而只字未提哥嫂对弟弟的付出,还有他们生活的不容易。
话未罢,朋友便果断地挂了电话,后来找朋友的朋友帮忙,才凑够剩下的3万块。
听罢朋友的委屈,在场的人都在为她打抱不平,说,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哪有这样的弟弟,明摆就是一个白眼儿狼;又说婆婆也不明事理,偏袒任何一方的结果,只会挑起大家庭的矛盾和不合。
后来朋友说起了她老公的童年,大家才渐渐明白了哥哥那句“我从来都不指望他”背后的含义。
原来朋友的老公从小寄养在大伯家里,母亲生下他之后,不久肺气肿,连床都下不了,家里老人过世得早,便把老大交由孩子的大伯一家照看,直到四岁那年,母亲病好后生下老二,才把老大接回家。
四年的亲情疏离,让哥哥回到家后莫名地跟父母少了很多亲昵,也因为哥哥从小寄人篱下,显得格外懂事,五岁多就开始帮父母带弟弟,六七岁一点,就开始学做饭洗衣。家里有好吃好玩的,他也不争不抢,被父母理所当然地留给了弟弟,父母总是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
有时候,哥哥也会抱怨,说为什么好的总是留给弟弟,你们偏心。为什么你们当初要把我送出去?
父母也是直脾气,说,你以为别人白养你啊,每年我们要给你大伯家里送一只羊!六七岁的孩子领会到的意思是:你们送走我,并没有不舍和想念,相反,因为我被寄养出去,你们还要每年失去一只羊,原来父母在意的是羊不是我,我还不如四只羊!
朋友说,即使老公现在提起童年,还对被寄养的事情耿耿于怀。
原来那句“我不指望他”,是因为哥哥从小就知道,自己从来就没有被重视过,他做出的每一个牺牲和让步,在家人眼里都是合情合理,反之,弟弟不去帮他,也是预料到的事,他不指望,是因为有深深的绝望。
(二)
08年在天涯等论坛疯传的一个事件“腾房案”,当时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后来关注整个事件背后,才发现,事件主人也是一个不被父母爱的孩子,通过不断牺牲自我,来获取父母的肯定和爱,而最终酿成自己家庭悲剧的故事。
事件的主人李女士,是北京一家银行的高级经理,老家东北,一路考研在北京扎下根,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也在北京读大学。李女士工作后跟北大一个博士孟领结婚,夫妻两人通过努力在北京买了房,因为李女士常年出差出国,怀孕后便叫来老家的父母,让他们帮忙一起带孩子,也好让一家人在北京团聚。后来父母考虑再三,辞掉了还没有退休的工作,变卖全部家产来到北京照顾女儿一家三口。
带孩子期间,李女士考虑到父母日渐年迈,并且将姐弟俩培养成才也不容易,现在还要辛苦给她带孩子,便应诺给父母在北京买一套五十多万的房子,好让他们今后养老用,对此李女士的老公孟领并没有异议。
转眼,外孙子已经上了幼儿园,李女士还在看房中,父母以孩子给你们带大了,是不是嫌弃老两口吃闲饭为理由,屡次要求女儿立马买房还亲情债,而且房子必须一室三厅,理由是,将来李女士的弟弟要结婚,房子算是他们给儿子的婚房,一室三厅,也是方便他们以后跟儿子居住。
李女士没有同意,表示眼下北京的房价,他们只够买小居室的房子,也足够父母两人养老居住。但母亲坚持反对,说,我们给你带孩子多么辛苦,培养你成才更不容易,如果不买三室一厅的房子,立马断绝关系。母女当场争执了几句,女婿看不过眼,站出来说了岳母两句,岳母即可暴跳如雷,骂女儿,居然让女婿欺负你妈,并且要出手打不孝的女儿,女婿赶忙去拉架,被岳母一拳打青左眼窝,并且四处诬陷,说女婿要打丈母娘。
后来李女士表示,真心没有那么多钱,但父母的态度依然是,要么买三居室,要么给170万,他们要在北京给儿子买房。女婿再次指责岳母重男轻女,岳母表态说,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买给他们的房子他们铁定是要给儿子的,他们不高兴也管不着。
买房的事一直协商未果,最后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后来女婿一家三口直接被岳父母赶出自己的房子,在外租住在10平米的出租屋里,李女士也因为亲情的割裂,严重抑郁,几次轻生未果。最后女婿孟领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岳父母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腾房。
“腾房案”被很多网站拿出来炒作,一开始舆论将矛头指向女婿,骂其是白眼狼,事件也被恶意渲染成:岳父母辛苦带大外孙,却遭女婿殴打致重伤。后来此事经法庭以及多方取证,才还原了事件真相。
孟领后来在《关于腾房案的几点声明》中写道:
我妻子很愚孝,这是此事之所以戏剧化和极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家庭危机的原因之一。
直到2008年1月19日污蔑我的帖子出笼,我妻子才算真正认识了她的父母。这不能怪她,谁愿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爱的现实呢。
李女士的父亲,一个退休的英语教师,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
从生命的价值观来看,你欠我们的,你还不起,即使我们住你的房,你也还不起。
很多家庭矛盾,实际是最早亲密关系的折射,不断牺牲和付出的孩子,往往是最初被父母爱得少的那个孩子,所以这个不被爱的孩子通过不断牺牲自我利益来引起父母的重视,以此获得关注:也请你们爱我多一点吧。
正是李女士的愚孝,才导致了这场家庭矛盾的不可收场。
(三)
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武志红讲了他朋友的一个案例:
茜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说,她作为老小应该最受宠,但事实恰恰相反。原来,妈妈怀孕时,很想要个儿子,也觉得这次肯定会是个儿子,没想到生下来的却是女儿。因为这个原因,妈妈和爸爸一直对她有点视而不见,但对其他三个孩子都堪称溺爱。
在这个家庭中,茜茜很小就变得极其懂事,生炉子、买菜、摘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从来都不必做这些的。她变得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茜茜自己的选择,她只有通过迎合父母需要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一点可怜的关注。
这是她的想法,而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们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茜茜偶尔不想再这么做时,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她,而对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会对她更加视而不见。
武老师在他的书中还写道,茜茜在和他的相处中,也显得非常懂事,体贴人、又乐于助人,但同时又不愿意去麻烦人,不求回报,这是她帮武老师做完每件事后,茜茜传达给他的感受。起初,武老师会很感激,但每次她帮过别人之后,总是对别人表现出来:我很乐意,而且不要求你的任何回报。
渐渐地,武老师也觉得这是她理所当然,于是也只好顺从了她的意愿:那好吧,你帮助我,是你应该的,我不必要感激,那就这样吧,你自己付出就好喽。
武老师在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中,也发现了太多的这种例子:
那些最初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却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却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其他孩子。
这时,这些孩子也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心理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
也就是说,他们还在寻求和期待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了态度,爱他胜过了爱其他孩子。
这种奇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终于对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将希望转移到了那个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孩子身上。
但更多时候,这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
所以,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以及家庭矛盾就可以终止了。
朋友的老公,那个曾经被父母寄养出去从小并被父母要求不断牺牲自己去成全弟弟的哥哥,从不麻烦家人,是因为他心里一直清楚,他是个被父母爱得更少的孩子,家人将他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是他心里早就知道的答案,他的懂事,实际上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深深的渴望和绝望。
在整个“腾房案”事件中,李女士父母的逻辑一直是:即使女儿买给我们的房子,我们要给儿子,女儿也不能有怨言,而且还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生养了你,就有权支配你,这也包括你的财产、权利和尊严,还包括我们爱谁多一点也是我们的权力,你都不能有怨言,你若反抗就是不孝。而李女士恰恰迎合了父母的意愿:要做个愚孝的孩子,即使受伤,我也要做你们眼里的好孩子,哪怕抑郁去死。我不能忍受亲情的割裂,不能指责父母重男轻女,爱弟弟更多一些,我只好委屈自己,要么愚孝,继续痛苦,或者抑郁去死。(完)
PS:1、推荐一下武志红老师出版的系列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七个心理寓言》《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你就是答案》《活出你的小宇宙》,书中没有深奥的心理学术语,透过对日常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其事件背后的深层心理学成因,让你更宽容地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接纳自己,活出真实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