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讲的是“时间”,这一章讲的是“选择”。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一、从终极问题出发
必须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必须做出选择,把时间、精力分配给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二、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1、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因此,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吃到好东西的心”。——设定高标准很重要。
2、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于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三、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1、故事《奥,美丽的奥巴马》,告诉我们:在努力跋涉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哪里才是我们心中的“巴拿马”。
2、“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四、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1、朱光潜先生说,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2、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二度格局)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三度格局)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3、如果现阶段,你确实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雷教授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最近一周,我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___________
当然也不一定是一周,你也可以想想最近两周、一个月或者半年,你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然后,你可以再回忆一下,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五、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1、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和内心状态三个方面来看,总结出这样一个模式:
a.有唯一的理想目标。
b.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或者相差悬殊,两者构成严重冲突。
c.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2、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3、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a.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b.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c.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六、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
2、低关联假设
3、僵固型心智
4、零和博弈
七、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三种更灵活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
2、“能力嫁接”
3、“特性改造”。
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八、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
1、维度分析法。
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并要在罗列出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然后对各个因素进行打分。
2、拇指原则。
九、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十、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十一、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思维导图:
总结:
从这一章我们学到的:
1、知道如何寻找最高目标,如果找不到,可以用雷教授的方法: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2、决定一件事情时,采用“最优原则”,而不是“满意原则”。
3、克服自己的选择弱势,可以采用维度分析法和拇指原,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出选择。
4、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寻找出隐含假设,让我们不仅看到“可见选项”,还能看到“可能选项”。
5、用新的思维框架——“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探寻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