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江湖传言很多——达芬奇把这幅画随身携带画了整整四年;现代科技发现这幅画下面还有两幅画,看来达芬奇修改了好几次;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察蒙娜丽莎,她的眼神都追随着你;据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有着母性的神性,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她压根木有眉毛和睫毛......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对于这幅画里的女子不是太感兴趣,不是太有感,没有被那微笑所迷住。其实,你觉得画有没有感觉,取决于你的经历的脑补,这是主观感受,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那为何这幅画被奉为西方艺术珍品,超级名画,吹捧得如此之高呢?其实,还是有很多客观指标,从绘画技术上来说,属于集大成的佳作。
首先,晕涂法的淋漓尽致表现,放大来看明暗交界处几乎看不到明显的交界线,真正的有界无边。科学调查结果显示,《蒙娜丽莎》至少涂了20层颜色,每涂完一层,丹培拉的油画颜料就需要时间干透,怪不得达芬奇随身携带,一有空就再上一层色。而晕涂法,是属于西方基本技法明暗法的超级增强版,黑白灰中又有黑白灰,无级色阶渐进,这种反复涂改被达芬奇当成了爱好了。
其次,蒙娜丽莎的背景是高级灰,这是一种空气透视,也就是色彩透视技法——距离近的物体时鲜明清晰的棕色,距离远的物体是灰淡的青涩,形成纵深感。透视法和明暗法,是画面呈现立体空间感,是西方绘画的特征,达芬奇使这两种绘画技法集大成者,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在拉斐尔手中得以实践。古典主义艺术和拉斐尔是等价的,而这位教科书名人,画了一幅《雅典学院》,让自己的偶像达芬奇在里面扮演了柏拉图,可见达芬奇对他影响之深远。
接着,蒙娜丽莎雌雄莫辩的中性美,也是文艺复兴的一个理想,那个时代流行着:将相反的两级融合是一种理想境界。
最后,从绘画史来说,在蒙娜丽莎之前,画家们都是在画宗教故事里的神,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由神的崇拜到人的理解。这是一幅没有宗教色彩的肖像画,作为一个标志旗杆插在了绘画史路上,无人能撼。
这样看来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神秘并非在于这嫣然一笑,而是在于里面的技法表现,以及作为时代价值观象征和认知转折的重大标志,这些都是客观的,无可非议的。就像伦勃朗的光、席勒的线条、莫奈的色彩......在艺术界的审美和地位,其实也是和背后的科学技法关联的,并非玄之又玄的不可捉摸的主观意识。剖析到此,你觉得这个微笑还神秘吗?哎,一不小心,对名画的认知就被颠覆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