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书店肥城一店店长厚厚,这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第088篇:2018-05-03。
每日一文,均与读书有关,为自己赋能,希冀为您赋能
曾经参加这样一个小活动:全体参与者分组,两人为一组。相互对话,避免使用“我”这个词。如果出现“我”,立马出局。还可以有一种玩法,计算一分钟之内,你说的话中,有多少个“我”。
在这个活动中,我跟同伴,开启聊天模式。因为有规定,无论是同伴还是我,我们都非常小心翼翼,唯恐自己成为第一个撞枪口上的人。聊天没有规定内容,我们是从自我介绍开始。我很清楚的记得,同伴第一句话问我:“你好,请问你怎么称呼?”我立马一个激灵,说出自己的名字,同时问同伴“很高兴认识你,你和谁一起来的?”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自己问的问题里,都埋下地雷,因为这些回答,我们平时都会加上一个“我”,而此次活动中,去掉我,还感觉挺奇怪的。我跟同伴的聊天模式,最终在我说出第一个“我”之后,戛然而止。而同伴,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也不轻松。多次尝试,竟然是她第一个说出“我”的机会多。最后得知,她是一位单位领导。
活动总结中,老师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感觉到,我们做事情总是,下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我出发,为我服务,让我舒服。
今日看文章,正好看到相同理论。说一个把“我”挂在口头上的人,会给对方产生距离感,让对方站在自己对立面,容易产生戒备和敌意。
解决办法是:
用视角转换或低调的语句,表达“我”的意思,于是:
“我愿意”可以表达为“只要你愿意”
“我想要”可以表达为“那个真的好”
“我恨你”可以表达为“你这款总会有人喜欢”
……
说实话,这几句话,很受用。
在樊登读书会会员服务中,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跟会员的沟通中,是“我”多一些,还是“你”多一些的,是不是貌似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