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小菲』
一、叙事:人设的崩塌
中国的审美叙事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庸的叙事和内敛的人设中讲述“生活的艺术”,例如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推手》、《理智与情感》,而西欧电影在这一点上与东方叙事是相似的,电影《完美陌生人》是一场有关生活场景中“完美人设”的崩塌:一部手机、一场聚会、一次狗血的艳遇、一场邂逅、一次危机公关、一次换位思考,用中庸的场景调度和暖色调的色彩、中规中矩的构图,表现出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脆弱,牵涉出的是隐秘的情感和戏剧感十足的剧情。
从电影本身来说,它讲述的是在一个生活化的聚餐场景中因为“手机”而引起的七位好友(三对夫妻和一个单独赴约的人)之间的个人秘密大爆发,是站在深井边向井深的一次窥探,一次人性的窥探。电影中当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在聚会中离不开手机,那么就一起玩一次“真心话大冒险”:收集大家所有人的手机,无论收到任何人的电话和短信都必须开诚布公地向所有人公开。
一念一菩提,当没有人拒绝和回避这样的“游戏”,证明潘多拉之盒已被撬开了一道展示人间“恶之花”的一个裂缝,疾风骤雨的败露和分崩离析的人设,所有的人都展示出“月有阴晴圆缺”的黑暗一面。
《完美陌生人》最可恨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点:故事的前一段的铺陈让人觉得婚姻、儿女、生活、事业都是上天眷顾这三对夫妻、七位好友,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当故事由于“手机”的介入而变得复杂和斑驳:台面上谈笑风生、掩饰太平,私底下各有各的龌龊事。有人整容是为了博得情人的认可,却不知情人脚踏三只船;男人为了掩盖每天晚上的“视频聊天”,与好友交换了型号相同的手机;那位瞒天过海的老兄不带女友到现场来是为了掩盖自己是gay;女主人公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去约会带避孕套,原来唆使者是女儿的父亲,等等。最终,一切走向混沌与未知。
二、缝合:室内剧的“黑色寓言”
【宴会主人:罗科和艾娃】
蹭过“七年之痒”,中年未满,儿女正值青春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夫妻为了保持表面的融洽和睦,至少一方看破红尘,忍辱负重,为了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夫妻关系脆弱而不戳穿。没有伤心便没有伤害。艾娃对青春期的女儿严厉而无可奈何,她擅自翻看女儿的包,发现有避孕套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歇斯底里,是女人把儿女当成摆脱“中年危机”的救命稻草,过度依赖的“神经症侯群”。艾娃作为心理医生无法处理好和女儿的关系,是步入中年的女人的常态。她和丈夫的朋友柯西莫搞婚外情,她的丈夫要么毫不知情要么置之身外。丈夫与女儿的相处要融洽得多,从罗科轻描淡写地问妻子“耳环”的事情,和女儿那一句“你是太爱妈妈了才不知道她有多婊”,我们可以揣测:他知晓妻子对他的不忠,但是并不戳穿。
因此,罗科是在婚姻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他是唯一反对这个游戏的人,然而他却最“修”得其所、立地成佛,唯一的他,才是最“干净”的人。关于女儿对男朋友的态度,爸爸罗科说的话:“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不太好评判他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但是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女儿青春期与母亲揪斗不止,但是女儿心中父亲的形象永远是伟岸的、值得信赖的。因为信任架起了彼此之间无罅隙的桥。
【第二对:莱勒和卡洛塔】
顾名思义,七年之痒,当夫妻最初的激情转化为亲情、生活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时,许多问题便积劳成疾、无法释怀:孩子的成长、婆媳关系、老人赡养、夫妻分居,事业也从蒸蒸日上进入平滑的轨道,从头迈的豪情变成了瓶颈期的停滞不前。当新鲜感变成了冷淡期,“最痒”的第七年便成了夫妻关系滑铁卢的初始年,靠愧疚、感恩、责任感维系的夫妻关系一触即发,剪不断理还乱。遇到问题时回避、需要沟通时冷战,各自为政、不闻不问,各扫门前雪。我印象最深的是许鞍华的电影《黄金年代》中描写萧红和萧军爱情的那段戏,哀莫大于心死,萧姓夫妻虽然还没有到“七年之痒”,但萧军对萧红的家暴、漠视、嫌弃、嫉妒她文学上的才华,对萧红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萧红有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对萧军还是不离不弃,爱情已死,有事烧纸。
回到影片《完美陌生人》:莱勒和卡洛塔重复着相互伤害的剧本,她说丈夫很久没有碰过自己了,自己却和已婚男人打得火热;而莱勒却爱初中年龄的萝莉少女,每晚十点都会发自拍,在影片的后段,莱勒要求和佩普换手机,却没有想到承担了佩普是同性恋的压力,一环套一环,事态败露或死机,无法自圆其说,她的妻子终于崩溃了。其实,从妻子卡洛塔向旁人的叙述中可以得知,卡洛塔和莱勒之所以还维系着貌合神离的婚姻,是妻子有牢狱之灾,丈夫顶罪,考虑到孩子才一直没有离婚。中年:愧疚、恩泽、责任感维系着冰冷的婚姻关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们最终滑向了生活的惯性通道。
【第三对:柯西莫和比安卡】
新婚燕尔,对生活还有期许和幻想,百分百信赖对方的忠诚,和不切实际的爱情幻象。柯西莫和比安卡就是这样的一对鸳鸯,在聚会上比安卡神采飞扬,当柯西莫的“手机”出现状况时,比安卡为丈夫声辩,当丈夫的来电证明他和女同事已怀有他的身孕时,现场气氛降入冰点,后来又爆出送耳环给其他的女人,节外生枝的事情证明柯西莫脚踏三只船。缺乏生活的磨砺、没有同甘共苦的经历、家庭责任感薄弱等等的“幼稚病”在这对年轻夫妻身上显露无疑。而比安卡呢?她还与前任男友藕断丝连,影片的高潮是“月食”的时候比安卡的手机拍照,一则露骨的短信跃然屏幕上,由于尺度过大,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最终,比安卡释怀了他丈夫对自己的伤害,还能怎样呢,前路漫漫,这对年轻小夫妻的“人设”很快又恢复了“满血状态”。
【胖子佩普】
独自一人赴约的佩普,在所有人期待他带来的女朋友是多么的娇艳迷人时,众人的期待落了空。他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身为同性恋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的否定(大学的辞退),他身边的好朋友们对他的隐形歧视(在佩普与莱勒交换手机后众人的反映中立竿见影的烘托出了“同性恋”者的绝境)。影片的结尾:佩普开启了手机健身功能,这一刻他自得其乐的忘掉了生活中的困境。宛若初生。
三、两性世界的“月食之夜”
影片中的月食,是导演设定角色聚会的因缘,是电影的自然乐章间奏,暗喻着在真实生活中角色内心被遮住的“阴暗面”。人性的脆弱、私欲的轮回,在影片中被设定为月满、月食的时候,客人、主人们慌乱的用一个谎言掩饰另一个谎言。正因为月食是短暂的,月满也是昙花一现,“月有阴晴圆缺”才是生活的常态:导演Paolo Genovese执导的这部“意大利喜剧”是“话痨式”电影,语言反讽味浓、古典、“三段式”、聚焦中产阶级,毫不回避社会热点,比如两性关系、婚姻、亲子关系等;意大利喜剧的典型特点是喜剧面纱、悲剧内核、既让人捧腹又有泪点、批判现实主义。
对于具有审慎魅力的中产阶级,在影片中我最为欣赏和喜欢的是男主人公的生活态度。所谓“爱情”大概就是“成为彼此蹒跚行路之拐杖”,在第一对夫妻中,罗科和艾娃的爱情朝着亲情的方向转化,但他们彼此缺乏亲密,缺少相濡以沫的情感交流和坦坦荡荡的心灵沟通。他们信奉彼此不打扰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现状,彼此对对方的职业视若罔闻,体现在:罗科是整形医生,艾娃是心理咨询医生,但是妻子要隆胸找的是别的医生,而丈夫需要倾诉的时候,他也不找妻子而是另寻他人。貌合神离的生活偶然被手机“出卖”,矛盾升级、浮出水面。
“退一步的人并不一定是弱者。”罗科一语成谶,月食之夜是荒诞的、离谱的,会自动放大每一个人的瑕疵:艾娃与好朋友的丈夫的“暧昧”在结尾处昭然若揭,那对“耳环”她的丈夫罗科未必不知道是谁送的,只是为了一个“不被揭穿的谎言”所以他可能要找的心理医生,只不过是另一个回避与掩饰。我之所以欣赏罗科,他在全片中成了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和残酷游戏的“终结者”,言多必失,手机“黑匣子”暴露了太多人性的秘密,他制止了,游戏戛然而止,是聚会主人罗科按下了“终止键”:他寡言,却懂得适可而止,他静默,却懂得包容。
耐人寻味的电影结尾,将观众带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就想好莱坞电影《穆赫兰道》一样,讲述了如果故事没有影片中“手机”的一幕,将会怎样。也许生活的惯性驱使着人们继续和萝莉少女保持暧昧,继续和网友玩大尺度游戏,继续有人脚踏N条船,继续掩盖自己的性取向。崩塌的人设代表着现代社会虚无主义的盛行,而诚实的生活态度、认真的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严于律己从我做起,那么观众就负责从“生活现场”采样,调和灰色的人生,缝合崩塌的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