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谦卑地与机器人共存,还是高傲地去死。——约翰·马尔科夫。
上个世纪N博士提出来一句话“如果我们能简单明了地做一件事,那这些事都能用机器来完成。”现在他的孙子就在楼下的地下室的罐子里安静又快乐地泡在里面。可能在不久之后上演这个冷冷的玩笑的真人版。
客观地说,现在制作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还没有电影宣传的那样成熟,甚至远不如电影里演的那样,在硬件上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是很长,但是时间却还是未知数,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一百年,技术发展就像阿宝,在遇到熊猫群之前是用走的,但是李山带他回到熊猫群居的村庄之后他会滚了,速度自然成指数倍提升。说不定你下次过生日时就会收到一个小人工智能的玩具呢。
再来说一下软件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就是我们的快速反应,我能马上看出来和我讲话的人的情绪,开心、生气、愤怒、伤心等等;系统二就是我们的慢速思维,125*876等于多少?背诵《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出来?而机器人就是系统二的思维,它能马上算出来125*876等于多少,它也能马上把《战争与和平》背诵给你听,但是你让机器人计算出我是不是在生气试试,它把自己打死也算不出来,这就是软件的突破口。情绪与情感既是我们人类和机器之间最后的优势也是劣势。
技术性失业早已屡见不鲜了。现在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部分低技术强度、高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上的工人被技术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的事实。这些工人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操作简单、通过快速培训就能上岗。犹记得当年富士康集团的“12连跳”事件,如今富士康已经购入100多万台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力,节约了不计其数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既减少了安全隐患,又节能环保。估计华为、乐视、鞍钢等企业很快就会对自己的高订单型产品实现自动化生产。
不久之后很多的公司就会解聘生产、销售、库房等岗位的工人,只留下研发、高管等少量人员实行人工劳作,自动化会解决大多数的问题。那么失业问题就来了,而且是来的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可避免。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大集团早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的开发,而且争相投入巨金,未来极有可能会形成人工智能军备竞赛。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最好是趁早渐进地转型,从事人文和精神发展的项目和事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同感和满足欲望,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暂时相对安全地存活。制造业也可以从机器人的制作材料下手,和众多从事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的公司合作,以提供材料来换取对方的技术。
因为人脑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产物,所以它也是最难研究的东西。把它应用在机器人身上更是难上加难,机器人软件研发永远也走不出的困境是更好、更快的处理系统、更为宽泛的认知程序。慕课教育正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人们利用网络对学员进行授课和教育,现在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在互联网上考试和完成作业,如果把软件研发的难题向全世界的学员发出去,并附加“如果证实方案可行,就会得到1亿美元的奖励”,那么效率是不是快了无数倍?
随着经济进步、技术发展和自动化变革等因素的推动,加之政府支持,不久之后将会出现各种类型机器人,为众多公司减少了50%的薪酬支付,快餐店更是几乎解聘了所有员工,经济和失业率都呈爆炸式增长,企业家们欣喜若狂地躲在国外不敢回家。
当结束了这些初期的弱人工智能研发之后,就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向着强人工智能的过渡期,纳米技术也会随之发展,分子通过从地球上获取资源自我复制的方式迫使资本变得一文不值,对于某种资源来说钱已经不是等价交换物了,货币经济瓦解,从新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再之后就会出现新的等价交换物,可能是碳,也可能是铁,谁知道呢。
好,就算过渡期人类安全地度过了,当强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大家还记得“奥创”么?强人工智能的代表,他会自我高速发展,但是我们没有“幻视”来断了他的网,替代目前人类能做的几乎所有的工作,经济和失业率问题压断了我的脖子,导致我抬不起头来,只有两种方式解决:要么逼着自己发展,要么人类逼着进化。只有当人工智能出现它就不是所谓的智能时人们才能控制住机器,如果不能就被智能控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最为清晰:“我们塑造了工具,而之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技术和经济推动自动化和机械化必然会发生,冷言冷语总是避免不了。抗议和选择性忽视最后只能是死亡(除了少数能独自创造社会价值的工人除外),在实现完全自动化之后人们必须从事机器无法代替的工作,例如程序创作、写作、音乐、电影、集体活动等。政府要提高企业的税收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强社会福利和保障,才能保证社会相对稳定,控制住失业人员的犯罪率,否则又将是一轮历史的大洗牌。
感受与满足感是人类在面对机器人时最后的王牌,既然我们不能逼着自己进化,那么就努力让自己多方面发展吧,毕竟既能当厨子又能做PPT的销售人员才是好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