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神潭
(二零二四年三月) 【七之三】
注:本文的创作高度模仿了毛委员《论持久战》的原文,前后共21个主题,120段。其中又包含了作者对中美竞争的深度思考,得出竞争获胜之原因与策略,或不可全以戏作视之。特此说明。
为什么是持久战?
(三○)现在我们来把持久战问题研究一下。“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单说对手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乱后复兴、阵脚不稳的弱国,就有陷入失败论的危险。因为单纯地以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结果。单是大小或单是进步退步、专注膨胀、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的国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强,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国家或事物所灭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们说抗美竞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被打残的危险。但敌尚有其它缺点,我尚有其它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三一)既然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二)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争和坚持民族发展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竞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争和坚持发展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它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它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竞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争和坚持发展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三三)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竞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竞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然而这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艰苦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竞争的胜利绝不是靠侥幸,而是靠国家实力的厚积薄发。关于“厚积“的这一点并不是只追求程度上的稍微超过对手,而是范围又广又深的超过;并且又不是简单地可用单独一个指标来衡量,比如说国家GDP或工业产值总量,而是综合实力的深厚累积。唯经济论者往往认为,当中国的GDP总量超过美国,即算取得竞争的胜利。然而这也是一种速胜论,是会造成误导的。须知许多底层科技,中国尚未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因而据此获得的经济成就是不可靠的。当大厦建立在别人提供的地基上时,无论一度多么繁华和富裕,终将属于过眼云烟,因为别人暂时借用的地基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都是可能随时化作流沙的。因此,发展经济需要居安思危,为长期安全计,应尽早将一些良好的发展成果移植到自己能够完全控制的地方,哪怕为此付出暂时发展缓慢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第二,中国竞争的总体策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条曾经是明朝政权草创并且逐渐壮大的总纲;只是发展到了当今时代,这三条在中国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高筑墙—指的是广泛夯实科学技术的基础,巩固其战略高地,由此打下深厚的可攻可防的综合地基;广积粮—指的是建立健全全工业品类的强韧的供应链,由此派生出庞大的经济体量;缓称王—指的是不会轻易宣称自己是老大、是霸主,坚决不承担世界警察的责任,但是当一个区域的实力派、维持地方秩序是没问题的。
更进一步说,“高筑墙“,不仅是为了防御,也是为了进攻。这一点在东汉窦宪灭北匈奴时期和明朝初年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曾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出于短视和不愿花苦功夫,大多数人并不明白其中精髓,汉人也没有继续这个策略。然而因其战略作用巨大,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慢慢补齐短板,而绝不追求速胜,也不消极防御(后面还会详述这个问题)。“广积粮” ,乃是中国目前的主要依仗—具有世界经济第二的美名,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最大成就,然而我们应当进一步健全富有韧性、不怕制裁的全局供应链,同时充分完成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将成绩单或奖牌擦得更闪亮一些。但这就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短时间内无法速成。”缓称王“,并不是说简单的”韬光养晦“,让别人注意不到自己—事实上数字是透明的,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别人是很难看不到的。然而又可以用一种折衷方案来进行另一种“韬光养晦”—那就是表现出:中国并不弱小,但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这种坦诚是各国所乐于见到、乐于接受的。打个比方说,中国可以接受自己称“侯”,但不想称“王”,可以长时间地担当类似于商朝的东伯侯或者西伯侯,只比王低一级。这也符合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并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慢慢接受和习惯中国的定位,以免产生误判。所以,以上三条策略显然都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且都与速胜论背道而驰。
第三,在《三国杀和中美竞争》的类比中,根据当今广泛存在的、新生力量们喜闻乐见的策略性游戏的推演,我们也充分估计了对抗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势,并得出了群体性阵营博弈的结论:坚决做游戏中的头号“反贼”,绝不搞投降主义、暧昧主义,做好长期挨打、适度还击、等待胜利的准备。在兵棋推演中坚信自己的角色最终必将获得胜利,这也是持久战的选择。下面就大略介绍一下:
《三国杀》是一款经典的桌面牌游戏,其角色设定可以比喻为八股势力的混战,但是又被分为两大阵营。正方阵营有1个主公,2个忠臣,1个内奸;反方阵营则有4个反贼。这个游戏的内容很丰富,每股势力可选的角色技能千变万化,但玩法非常简单:除了内奸的目标比较复杂以外,其余势力的目标都是让本方阵营获胜。
这种游戏可以精确地模拟出两大阵营对抗时,牵涉其中的各股势力的心态变化。如果打过相当数量的这种牌,就等于无数次推演过东西方阵营PK的状况,牵涉其中的所有国家的心态暴露无遗,行为因而可以预测。同时,中国在东西方阵营PK中应当秉持哪个角度,也并不随意或者刁钻,而可以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最优解。
在游戏规则的设定中,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正方阵营的实力总体上强过反方阵营;但是又不尽然,因为内奸的利益与其它角色都不一致,是最大的变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正方。另一个事实是:除了主公之外,其余7个角色最初都隐藏了身份,没人打明牌,行为全靠猜。这就极大地延长了群体博弈的时间。
然而纸包不住火,打了一会儿牌,总是会有第一个疑似反贼开始“跳”了出来,开始正式与主公互相攻击,不过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就难说了。现实中总有很多反贼玩家往往喜欢“韬光养晦”,不肯做头号反贼,继续做鸵鸟、搞暧昧,白白放弃了斗争的机会,坐看自己的伙伴被正方阵营所杀。最终“唇亡齿寒”,自身也无法保全。
岂不闻一句著名的游戏总结道:“头反跳,群反笑;头反装,群反慌。“?当一个“头号反贼”主动吹响了向正方阵营挑战的号角时,总是能给其它同伴以莫大的信心,也减轻了他们受到的对方压力,并且有利于反方资源的全面整合。这个头号反贼,往往在伙伴中实力最强劲、或者距离对方核心的距离最远,对方阵营很难打得到或者形成合力—这就是他当头号反贼的客观条件。但如果有人明明具有这个条件,却又不肯挑起“头号”反贼的责任,总是做鸵鸟、搞暧昧(其实别人心里明镜儿似的),那么其它反贼的心里就慌张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本方可以做靠山的势力是靠不住的,整体的方针也是不明确的。
虽然游戏中可以有各种纵横捭阖、以及制造混乱与假象,但是《三国杀》的实质就是第一强者和第二强者的对决,其它角色基本都是追随者。就整张牌桌上一共有八股势力而言,主公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强者;一般来说,头号反贼就是仅次于主公的第二强者(有的时候内奸也会成为第二强者)。所以成为了头号反贼,也即是确定了全局第二强者的地位。
如果第二强者能够适时地出现,并且也能尽量长时间地担当全局老二的位置;能够适度地挑战第一强者,却又不是长时间地冒尖头、出风头,但也不是完全潜伏着、不敢承受打击;这样对立又共存的时间拖得久了,旁人都会觉得第一强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它反贼不惧他也可以生存。事实也正是如此。
我们在长期PK中有几个屡试不爽的发现:A.一个角色如果有条件成为头号反贼,就应该勇于担当,并且要尽量当久一点时间。B.头号反贼如果要同主公直接攻杀,最好留有余地,不可一次把牌出尽。C.正方阵营肯定会围攻头号反贼(枪打出头鸟),故后者的首要目标是活下去,以防御为主,做好长期挨打的准备(也为同伴吸引火力),化解对方的轮番攻击,而不是急于反击。D.如果反贼必须反击,最好打歼灭战,要绕过主公,一举消灭一个忠臣(主公的鹰犬)—通常内奸不会反对反贼这么做,还会推波助澜。E.不到决战时刻,头号反贼应该把反击正方阵营的机会多留给自己的其它同伴,这样也利于整合他们的资源,凝聚他们的战斗意志,同时也稳住了内奸这个全局不稳定角色的内心。
以上的策略游戏推演实验,只需把“主公”换成美国,把“第二强者”换成中国,也就全部都明白了。玩这种游戏的最佳策略,对于反方阵营来说,就是持久战。我们可以通过持久战、不急于全面反击,来持续凝聚东方世界的精神,持续消耗西方世界的火力,最终拖到决战时刻的来临。但如果中国的GDP快速达到世界第一,反倒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那可能是拔苗助长,造成树大招风,提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和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要坚决斗争、敢于斗争,不断积累有用的牌,同时又慢慢出牌,以空间换取时间,以局部的有进有退与对方不断周旋,同时在精神、策略、方针上给伙伴国家以指导,整合伙伴国家的资源—这就是作为第二强者的好处。
然而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呢?恐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第二强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又打个比方说,在长跑比赛中得到冠军的选手,往往不是领跑者,而是长时间跑第二位的人。因为最有利的位置,是躲在领跑者的身后、避过各种不利的坑,并且能够紧跟上领跑者,不被他甩得太远,这样,在冲刺的时候就具有了超越的可能性。国家之间也是一样,如果冒然发力分胜负的话,双极世界以及多级世界都不会有,这个世界将变成单极世界。
由此可见,我们虽不想当全球老大,但是全球老二的地位不妨苟着久一点。这就是最优解。
(三四)目前敌尚能勉强利用其强的因素,我之抗争尚未给他以基本的削弱。其人力、物力、底层科技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其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其进攻到一定的程度。其足以加剧本国矛盾对立和中国民族反抗的因素,即竞争之退步性和野蛮性一因素,亦尚未造成足以根本妨碍其进攻的情况。对手的国际孤立的因素也方在变化发展之中,还没有达到相当的孤立。这一切,规定了我之抗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较弱的因素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虽在七八年的抗争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程度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美势力,增加反美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竞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三五)中美竞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竞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美竞争的“流年”来;然而给竞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三六)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美国的企图是打垮中国的高新科技,以及中国的自主金融,还有制裁某些地域、某些行业的特定人群来牵制中国,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棉花产品、芯片制造的基础工艺;同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试图将中国封锁在台湾海峡和钓鱼岛内,在南海则被边缘化。欲达此目的,至少要付出数万亿元的代价,并持续很长时间。而且美国还需要花费气力和代价去凝聚同盟国和中立地区的政治心思,从而参与到对中国的围堵当中来 。美国霸凌中国如此之深,其困难也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我们的抗争计划,应把对手这些方面的目标能够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美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
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竞争形式,主要的是逆袭战,而以侵消战和对标战辅助之。对标战虽在此阶段之第一期,并且打得火热,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发展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争的主要基础。此阶段中,中立国家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支持。对手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美国贸易打压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贸易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竞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竞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竞争前途的悲观。
(三七)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实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保护“新切到的香肠”、转化为固有利益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消磨竞争。消磨竞争在第一阶段中乘着敌方切到的“香肠”尚未稳固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基本上威胁到对手占领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竞争。
此阶段中我之竞争形式主要的是侵消战,而以逆袭战辅助之。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经济体量,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制裁占领的贸易份额采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力量外,我方将大量地转入“香肠区域”,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对手未占区域,配合民间公司,向对手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消磨竞争,并尽可能地调动对手于逆袭战中消灭之,如同现在智能手机、无人机行业的榜样。此阶段的竞争是残酷的,市场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消磨竞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对手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
那时,整个对手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对手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消磨竞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消磨区。这个阶段的时间的长短,依敌我力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如何及国际形势变动如何而定,大体上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经济困难和汉奸捣乱将是两个很大的问题。对手将大肆其破坏中国发展统一战线的活动,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投降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亲西方势力”。我们内部,因大行业的挫伤和竞争的困难,动摇分子将大倡其妥协论,悲观情绪将严重地增长。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竞争,把发展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思想分裂,有计划地增强高新科学技术,改造底层科技,动员全民,准备反攻。
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美国不利,虽可能有日韩欧澳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美国威胁南洋西亚和威胁发展中国家,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竞争。对手方面,陷在中国泥潭中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力量抽不出去。广大的消磨竞争和人民抗美力量将疲惫这一大批美国人,一方面大量地消耗之,又一方面进一步地增长其缩回家乡直至反霸的心理,从精神上瓦解这个阵营。
美国对中国的掠夺虽然不能说它绝对不能有所成就,但是美国后劲缺乏,又困于消磨竞争,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竞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大国,还是沦为二流附属国,不决定于第一阶段的贸易阵地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争,坚持发展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中国抗争的三幕戏,这是第二幕。由于全体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竞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推进到台湾以东,才算结束了这个竞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竞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
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竞争形式仍将是逆袭战,但是对标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贸易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阶段的贸易攻击,由于条件的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此阶段内的侵消战,仍将辅助逆袭战和对标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三九)这样看来,竞争的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明显的。对手不能整个地击溃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地霸凌中国发展的许多领域。中国也不能迅速地驱退美国,但是大部分的领域将依然是中国的。最后是敌败我胜,但是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
(四○)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竞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竞争的各政党和集团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全民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发展统一战线,才能坚持竞争;只有坚持发展统一战线和坚持竞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竞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竞争的自然逻辑。
(四一)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须估计抗争以前到这一阶段末尾,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总量减缩或增长率缩减。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失败论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竞争中的经验,实力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消磨竞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
(四二)第一阶段中,对手方面也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表现在:经济实力的消耗,对标战付出的高成本,拖入其它战争的伤亡和支出,金融信用的透支和走向崩溃,士气的颓靡,国内人心的不满,几万亿美元以上的支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等方面。这个方面,又给予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然而也要估计到对手的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那就是他扩大了势力范围、仆从人口和资源。在这点上面,又产生我们的抗争是持久战而不能速胜的根据,同时也将被一些人利用作为失败论和妥协论的根据。
但是我们必须估计对手这种向上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对手是行将崩溃的帝国主义者,他占领中国的“香肠领域”是暂时的。中国消磨竞争的猛烈发展,将使他的占领区实际上限制在狭小的范围。而且,对手对中国行业的攫取又产生了和加深了美国同外国的矛盾。再则,根据“芯片战”的经验,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般地只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是收获时期。所有这些,又是我们击破失败论和妥协论而建立持久论和最后胜利论的根据。
(四三)第二阶段,上述双方的变化将继续发展,具体的情形不能预断,但是大体上将是美国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例如美国的人力、财力大量地消耗于中国的消磨竞争,国内人心更加不满,士气更加颓靡,国际更感孤立。中国则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民动员将更加进步,消磨竞争更加发展,经济方面也将依凭内地广大的国企和民企而有某种程度的新发展,国际支持将逐渐地增进,将比现在的情况大为改观。
这个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美国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美国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远遁的阶段。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中国自己力量的增长、美国困难的增长和国际支持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的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
(四四)根据中国经济、科技和行业不平衡的状态,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在其前一时期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领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态。对手采用各种分化手段破裂中国发展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结的任务更加重要,务不令内部不调致战略反攻半途而废。此时期中,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国。中国的任务,就在于利用这种国际形势取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巩固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国家,同时也就是帮助世界的反霸凌发展运动。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美国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美国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美竞争的过程,中美竞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败吗?答复:不会败,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失败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美国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美国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实力论”,是竞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经济、武器,而且看到人力。经济、武器是竞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美国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美竞争方面的话,那末,美国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争和坚持发展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对手,经过长期竞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美国的对手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美国,公开地支持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
美国虽是大国,其竞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也是大国,其竞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四九)速胜论者则不知道竞争是力量的竞赛,在竞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决胜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一定不免于碰壁。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最后则是事实先生跑将出来,给这些空谈家一瓢冷水,证明他们不过是一些贪便宜、想少费气力多得收成的空谈主义者。
这种空谈主义过去和现在已经存在,但是还不算很多,竞争发展到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时,空谈主义可能多起来。但是在同时,如果第一阶段中国损失较大,第二阶段时间拖得很长,失败论和妥协论更将大大地流行。所以我们的火力,应该主要地向着失败论和妥协论方面,而以次要的火力,反对空谈主义的速胜论。
(五○)竞争的长期性是确定了的,但是竞争究将经过多少年月则谁也不能预断,这个完全要看敌我力量变化的程度才能决定。一切想要缩短竞争时间的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对手力量之一法。
具体地说,惟有努力于逆袭多打胜仗,消耗对手的实力,努力于发展消磨竞争,使敌之占领地限制于最小的范围,努力于巩固和扩大发展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力量,努力于建设新军、夯实科技基础和发展新的各种工业,努力于推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努力于工、农、商、学各界人民的动员,努力于瓦解对手和争取对手的人民和士兵,努力于国际宣传争取国际的支持,努力于争取美国的人民及其它被压迫民族的支持,做了这一切,才能缩短竞争的时间,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图便的法门。
【七之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