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都讲述着平凡,特别普通,但很有带入感。这是每一位漂泊者真实生活中的样子,平凡到活得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但我们本来就在平凡之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1.成年人的现实是丧且平静
每一天都不敢偷懒,每天都计算着时间和金钱的收入与支出,这是很多人的生活现状。
这样的生活,女主白树瑾说的很直白:“你吃饭呼吸的每一口气都得付出俩字儿,成本。”
影片一开始满是丧元素,北漂,女主被甩,工作不称心被上司批评,房租涨价,母亲得病。所有的事仿佛在诉说着被现实打败,为了房租房贷发愁,纠结于继续理想还是屈服现实,牵挂着渐渐老去的父母,不那么顺心的工作,精打细算着每一份开支,在压力面前可能不再那么重要的感情。
所有的悲惨却以一种非常平和而温柔的方式在荧幕前展示,不急躁,不仓促,很平静。就像我们总把悲伤留给夜晚,第二天依然要打起精神好好工作。
成年人不就是这样,纵然内心历经艰难,依然得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平静到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似乎就是整部剧的核心,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到的共鸣,看到平凡的自己。
2.那么丧还那么坚定
特别老套的北漂历程,打拼→遇挫→放弃→重燃希望,但又很现实,我们一边想要满足增长的欲望,一边又想过稳定的人生。我们也曾为了生活而放弃理想,就像白树瑾为了家人放弃北漂决定回家照顾母亲,也像她为了满足对金钱的需要而放弃了向往的文学。
不管怎么选择,我们其实都会受到挫折,生活本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白百何遇到了初到大城市打工的小女孩张子枫,这个女孩像极了年轻时候的她,为了爱情留在这座城市,又被爱情背叛。但她们又不一样,小女孩怀揣着青春梦想满腔热血,小女孩的一腔热血让她慢慢滴开始改变。
小女孩跟她一样会拉二胡,不同的是小女孩跟她一起就能够rock隔壁的夜晚摇滚乐队;小女孩跟她一样想要看北京最美的黄昏与清晨,不同的是小女孩活在当下即刻启程;小女孩跟她一样喜欢烤肉,不同的是小女孩拿起全场的话筒喊出了白百何心里的纠结,就是想谈恋爱。小女孩的出现让她回到了过去那个年轻的小文青,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可以也敢对着所有人喊出我想谈恋爱,你就像年轻时候的我。
电影不会告诉你留下还是北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小女孩的出现让它变得不再那么现实。
3.那么幼稚又那么勇敢
年少有的是坚强果敢,你像是年轻时候的我。
小女孩就像是面镜子,让她看清自己,坚持当初的选择,爱就去爱(哪有什么三十岁不敢爱),喜欢写作就坚持(投了好几家终于把稿子交给编辑),小女孩就是她,刚来北京时候的她,小文青,一路看风景,想爱就爱,喜欢就说。
在人物设计上,这是一部足够有趣的“电影”。张子枫饰演的小女孩在影片中以一个租客的身份出现,像极了年轻时的她,也许编辑对小女孩的意图就是她假想的租客,像极了年轻时候对未来满是憧憬的她。
她的青春更令人向往,完成了白树瑾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喜欢就去爱,看北京的清晨与蓝天,在人潮拥挤的也是喊出内心的渴望.......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物里的小玄机:小女孩仿佛是女主幻想出年轻的自己。没有解释过这个人物的来历,但影片最后,白树瑾跨年夜重返北京,冲到租屋的天台和小女孩满足地对话,随后便渐渐消失,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人物塑造。
我想,这个人物就是我们每个自己在时间轴上的缩影,我们平淡的日子里需要这样一个角色,让我们对过去缱绻与缅怀,在困境中给自己指引,孤独时候的激励,迷茫时候的阳光,然后坦然面对每一个自己的选择。
对于每一个漂泊者而言,几乎没有最理想的自主选择,从漂泊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远离了家乡。但影片告诉着我,那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4.向前走,我不害怕
家和工作在年轻人的眼里经常是只能选其一,有家人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但影片告诉着我,有生活的地方就可以是家。
纵然万般不幸,依然要好好面对生活,因为那是你的生活。富人有富人的生活,穷人一样可以过得快乐。最喜欢影片结尾的那一句,我们曾换过很多房子,都以为那不是自己的,但其实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就是你的每一个家,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家,致你住过的每一个家。
所以女主回去了,她可以十分坦然地说:十年了,北京,我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