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书评Ⅱ。
继续分享第二个书中启发式小案例,第一篇传送门→用「游戏化洞察」进行产品创新
与最陌生的陌生人分享
“该怎样才能说服年轻人给祖父母多打电话呢?进一步而言,该怎样才能说服年轻人常给别人的祖父母打电话呢?这是一款名为《活力》(Bounce)的游戏的双重目标。它是一款电话交谈游戏,旨在支持跨代社交互动。”
游戏化实践
玩《活力》只需要短短10分钟。你登入游戏,就跟一位“资深经验代理”现场通了电话,这个经验代理是某个至少比你年长20岁的人。你们按照一系列电脑提示相互交换过去的故事,以便发现你俩共同的人生经历。例如:有什么事情,你们俩都用双手来干?哪一项有用的技能,你们都是从家长那儿学会的?哪一个遥远的地方,是你们俩都去过的?你的目标是在时间用完之前,尽可能多地找出和这位资深经验代理的联系点。
“《活力》是加州大学一个4人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款能引发较强弥合代沟社群感觉的电脑游戏。”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又长期属于极度社交隔绝的状态,因此《活力》有着庞大的老年用户需求,而电话又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线上交流的形式。而游戏具体是通过何种形式实现双向驱动力的呢?
设计者希望通过《活力》这种交流,快速、轻松地激发双方的生命故事。网站会向玩家弹出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问题:你们都曾在什么地方游泳?哪一本书,你们都曾向朋友们做过推荐?哪一种经历会让你们俩都感到紧张?游戏的挑战是给每个问题找出适用于双方的答案。比方说,答案可以是这样的:“我们都曾在太平洋游泳。”“我们第一次约会时都很紧张。”等你们找到共同的答案,其中一个玩家就把它输入数据库。你们有10分钟来回答10个问题,这10个问题是从数据库的100个问题中抽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跳过。游戏网站会倒计时,并在最后显示你们的得分。
游戏化实践
我们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一处老人院对游戏做了一个星期的实验。对这种游戏,你并不愿意一开始就公开邀请人来玩;打电话的人互相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所以,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把老人院的号码发给信得过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还把电话号码给了圣何塞市中心附近来参加科技艺术节的人,希望他们会是积极的玩家,而不是破坏游戏的“捣蛋鬼”。我们在老人院安排了一位现场“红娘”,对打电话的人跟老人们进行配对。
对老人和年轻的玩家而言,这都是一个略带风险的提议。毕竟,与陌生人交谈有时候会尴尬,好在有游戏为对话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和主题。事实上,通话双方都朝着同一个目标,为得到高分而努力,这让他们立刻建立起了关系。
玩家的策略各不相同。有一类玩家会风风火火地列举自己做某事的每一个地方;另一类玩家则会询问自己的伙伴:“你是在哪儿长大的?你周围有什么湖泊吗?你到什么海附近旅行过吗?”常见的答案往往激起对方的连番肯定:“啊,天哪!我知道那条河!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和妹妹去那儿漂流过!”而罕见的答案则往往会引出一段偏离游戏的闲聊:“你曾在阿拉斯加游泳?够冷的吧?”
游戏最成功的设计元素是得分,它既是一个数字(10分制),也是一首诗——在游戏结束时,网站把玩家的答案变成了一首简单的现代诗,玩家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或是把它转为电子邮件,还可以将它在线留存,随时查看。在游戏中,玩家不仅交谈过,还共同创造了某样东西。以下就是两名玩家共同创造的一首诗歌:
法国鲁日蒙,共照婚纱照,谷仓跳探戈
拧弯回形针,肉桂小面包,爱吃牛舌头
穿上一条裙,跳进太平洋,齐齐入暗房
通过对参与游戏的双方的内心洞察,以及有趣而又简洁的游戏设置,《活力》的双向驱动力得以大获成功。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游戏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实现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碰撞:这碰撞出的火花为老年人的社交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同时年轻人在老年人身上找到了共鸣,对他们刮目相看,尊重及爱戴。《活力》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友好的社会生存空间,在解决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中也做出了启发性的贡献。
小思路:为社交软件(微信、QQ)设计一个“解决代沟”的产品创新——借鉴《活力》的模式还是要讲究国情的。在中国,和父母代沟都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和陌生的老年人交流怕是更加困难了,所以还是先从父母做起。新媒体时代,和父母通过社交软件交流总是有些障碍的,比如频繁收到父母发的“哦”“呵呵”“/微笑”以及中老年表情包等等。QQ可设计一套针对父母的社交网络使用测试题,父母做后将得分发给孩子,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语音、视频、“小咖秀”……)给父母讲题纠错,之后父母再做一次。可以在线上进行PK,看谁的父母前后分差最大,证明谁教学更成功。游戏使父母和孩子加强沟通外,还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和传播性,年轻人通过在网上分享“老土”父母在自己的帮助下分数的提升,获得是社交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具备完好的双向驱动力。
小思路原创
来都来了,点下爱心再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