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群体中的个人极易受刺激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从众效应。
到底什么才是深度思考?
我们都认为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在于见多识广,知识积累多,自然水到渠成,有句话不是说了,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其实,见多识广和知识量的积累并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深度思考并不是浮浅思考的积累,两者是不同的认知方式,在浮浅思考认知前提下,你增长再多的知识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比如,当下严峻疫情情况下,部分自媒体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谣言惑众,让大众惊慌失措。肤浅思考是在错误的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真正的深度思考是在科学的依据下做出合理的判断。
那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学习是如何完成的。
学习是如何完成
比如你看了一篇文章,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讲座,你感觉收获很大;
这份感受与收获,到底在你的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多出来一些细胞吗?
如果都没变化,那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储存在你大脑中的呢?
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用狗狗做了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学习的过程:
饲养员每次给小狗送食物的时候,小狗都会流口水,这个当然并不奇怪。但是时间一长,当饲养员刚打开门,还没有进来,狗粮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小狗就已经开始流口水了…
这就有点奇怪了,「开门」和「狗粮」这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为什么让小狗产生了同样的反应?
巴甫洛夫就猜想,是不是因为「狗粮、开门、饲养员」这几件事总是同时出现,慢慢的,小狗就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当「开门」这个事件发生,小狗就认为「狗粮」马上就要出现?这不就是学习吗?
于是,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猜想,巴甫洛夫开始测试其他的方式,分别使用铃铛、口哨、音乐、一句特定的话等和「狗粮」一起出现…
结果,这些都能让这这只可怜的小狗开始分泌唾液...这证明小狗确实会学习!
这个「巴甫洛夫的狗」的著名实验,似乎触及到了学习的本质:所谓学习,就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过程。
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学习在大脑中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几十年后,心理学家郝布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如果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总是被同时激发,那他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得更强。
也就是一个细胞被激活,另一个细胞同时被激活。
就好比当前的肺炎传染病毒一样,当A感染,A和B之间接触后也会被传染,如果不去遏制,就会不断的传染下去。
所以,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将虚拟的知识存入到大脑里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将不同事物彼此联系到一起,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化。
当你开始不了解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时候,你如何解释它?
你大概不会头脑蹦出新冠状肺炎,而是想到发烧、咳嗽、干呕这些症状。
看,我们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并不是凭空冒出来一个概念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关概念,并把它们连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新概念。【新冠状病毒肺炎】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
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口才好,能把一个复杂的概念讲明白,那一定是因为这个人用了一个你熟悉的概念作为起点,帮助你连接到这个新概念上,这样你就能一下子听明白了。就像费曼技巧一样。
所以人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连接,来理解新事物的。
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知识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理解速度会越快,这就是我们看书会越看越快的原因。
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因为我们没用,所以没用。
为什么会没用?
是因为我们把学习的目的搞错了,仔细想想,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上好的大学,一旦毕业后,我们就解脱了,把学习变成痛苦的事,然后多年不学习,何曾想过把学习当成终身的事来做。
目的错了,姿势当然就错了。那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解释未知领域。只有这样,学习就变成了过程,知识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要素。
那么,只要你在生活、工作中依然需要面对问题,学习就不会停止!只要问题需要被解决,你为此学到的知识,就一定会被使用!
那我们该如何「使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呢?
比如说股票,什么是市净率?什么是市赢率?内行能在短时间内算出,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判断一支股票的价值,外行的人只是跟随,别人说好就好,别人说不好就恐惧。
这就是知识所呈现的效果。
刚才这个过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发现,拥有不同「背景知识」的人,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速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知识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知识」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的,而是提高了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质量」!
这样我们就清晰了,学习知识------提升思考质量-------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所以,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思考质量」!
什么意思?原来,学习是你的目标,现在目标变成了「如何提高思考质量」,「学习知识」变成了达成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步骤!
目标不同,姿势当然就会有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学习,提高思考质量呢?
首先,你得先了解一下,「思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思考是怎么回事?
比如我问你3*7是多少,你立马就根据我们小时候背熟的乘法口诀知道21,这是你计算出来的吗?不是,是从你记忆的背景知识里调取的。
再比如,说到股票投资,你立马在脑子中想到很多相关信息,比如索罗斯的基金杠杆,还有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护城河理论,这些是你思考的结果吗?也不是,是从你记忆中找到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思考过程,经历哪些步骤?
第一是链接背景知识,先根据问题,在大脑的知识库中筛选相关背景知识,总之,你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越多,你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快。
第二是梳理背景知识,把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最终形成结论。不管怎么样,这个结论都是基于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重新组合起来的新应用,而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空中楼阁。
人类的思考过程,看似无法捉摸,深入剖析,其实就这2步:
连接-背景知识
梳理-背景知识
你说不对啊,还有想象力啊,我们可以想想并不存在的东西。
真的是完全不存在吗?
我们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已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某个特性的放大或缩小,比如:
狮身人面像,就是将人头和狮身重新组合在一起;
蜘蛛人,就是把蜘蛛的特性和人组合在一起,并放大了能力…
组合的要素,放大的基础,都是我们已有的认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
当你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你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就像你印象笔记里经过自己整合存储的内容一样,当然是经过你自己思考后的存储,当你完成一篇文章时,你就会在很短时间内排列组合成一篇高质量文章。
那我们如何提升思考质量?
第一个是增加背景知识
思考的基础是背景知识拥有量。
看似我们是在思考问题,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回忆。
当你的大脑里没什么可连接的时候,大脑就会呈现出一片空白;你甚至连问题都看不懂,更谈不上思考了。
香帅在《钱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提供一个房地产背景知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小屋,更是城市的股票。你买房,就是买这个城市的股票,分享城市的投资。所以买房要买高价值房产。所以她得出房价增速公式:房价增速=经济增速+通货膨胀速度+城市化速度
而如果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量太少,你的思考就会比较片面,以偏概全;或者所有问题,都连接到一个方法论,比如用供需理论解释一切,这就像拿着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
所以,提高思考能力的第一步,并不是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而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这并不是为了让你显得更有学问,而是帮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量可供你连接,让你拥有思考的「基石」。
第二是提高链接强度
这里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的反思日记,我觉得特别好。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怎么样才能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呢?感觉写几天之后容易放弃。坚持反思和复盘它就会成为持续产生复利效应的工具,成甲说是我们写反思日记的方法错了。
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内容结构(框架),我只是跟着它去补充内容,会不会容易很多呢?
所以成甲摸索出一套方法。
比如在当下疫情闭关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觉得无所适从,该如何调节呢?
对于平时上班族来说,忙碌中总是渴望闲下来,就像现在闲的时间长了觉得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惬意,就会坐立不安,浑浑噩噩度过一天,不知道怎么度过剩下的一个多星期时间。
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闲得不舒服,其实是因为不懂得什么是闲。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觉得闲暇是工作的对立面,因此一切反着来就对了,什么都不干,放弃一切计划安排,那就是真正的闲。
不是这样的,闲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自由裕如地安排好生活。因为一切都不急迫,有条理,受控制,所以人会感觉到放松。
人很难承受长时间的闲,没有几个人能够懒懒散散、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生活。我们如果想要心安理得地闲着,就需要把生活安排妥当。
所谓安排妥当,其实就是让自己在一天里随时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心里但凡有了这么一种确定的感觉,日子就会好过得多。又因为知道每天都需要干些什么,自然也就不用劳心费力地去想,于是心就不会随时处在备战状态,而是平静安闲,喜悦暗生。
所以,你看,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这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你原来只是找不到提高的路径而已。
当你遇到问题没思路,大脑一片空白,不是因为你笨,只是因为你平时太懒了,没有足够的知识存量;
学了许多知识却没有用,并不是因为知识对你没帮助,而是因为你只顾着记忆忘记连接了,没有连接,学习就不曾发生;没有连接,你的思考也无从开始。
当你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量,你与他们之间也能拥有了条件反射级的连接强度,那么在思考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比别人快出了一大截,别人还没理解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梳理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