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致敬距今一百年距此一万公里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为了让每天瘫坐在计算机前形同腐肉的身体保持活性,最近常带它去攀岩。
双脚踩着岩点,双手抓着岩点,活像一只壁虎贴在岩壁上。岩点的面积其实足够站立,与平时踩在地面并无太大实质性的差异。然而,岩点因为脱离了地面,极大地增加了我的恐惧与不安全感。恐惧让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身高在恐惧中变矮了,腿变得哆嗦了,浑身上下的细胞似乎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我们不愿意冒险”。因为太需要安全感,所以高估了危险。正所谓用尽废退,攀爬对猿人祖先来说不过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我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停留在了一个不太舒服的位置A,靠着胳膊的力量支撑着,双腿不受控地开始震动。到了该抬腿伸手转移重心的时候,却迟迟不敢动,目标位置B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假设A到B需要10分的能力,这10分=4分的生理技能+6分的心理素质,其中4分的生理技能=1分指力+1分臂力+2分重心控制(平衡性、协调性、柔韧性),6分的心理素质=3分果断+3分勇气。现实情况是生理技能已经足够了,却误以为不够,也就是高估了攀岩墙或者低估了自己。造成这一误判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心理素质不够。以上两大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比如,心理素质不够,不敢做出动作,必然会对耐力形成冲击,指力和臂力随着耐力的消耗也会降低。
位置A本是不宜久留之处,我却要做无意义的坚持,似乎坚持能感动岩壁,让它变成平地。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坚持,一份已经趋于稳态的工作,一段已经没有感情的感情,与其说是坚持着,不如说是维持。因为坚持被人为地赋予了太多正向的价值,导致还有一个被赋予了过多负面价值的选项——放弃——被摒弃甚至遗忘了。而在心理素质还不达标的时候,暂时放弃这一次攀登,等到调整好心态,再保留一点体力,下一次攀登反倒更有机会取得突破。坚持和放弃,其实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它俩也并非是对立的,在一些场景下,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更长久地坚持。
回来继续说我在A位置的坚持,显然感动不了岩壁,没成想“感动”了好心的教练,教练把我拉到了位置B。需知此事必躬亲,教练的助力不可能满足内心的向往。因为攀岩是一项目的很明确的运动——靠自己的身体并克服心理障碍到达目标位置。“被拉上去”与“自己爬上去”相比较,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那张登顶照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未被呈现出来的照片里人物的心理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两种心理状态我有幸都感受过,一种是“谢谢教练,帮我作弊了”,另一种类似“哎哟,还有点能耐”。遗憾的是,很多事情的目的并不都像攀岩一样至始至终都如此明确,或者它们起初是明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搅拌,渐渐变得模模糊糊甚至稀里糊涂了,比如始于爱情终于亲情的婚姻,比如始于“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终于“养家糊口”的工作或事业,比如始于“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新人”终于“从娃娃抓起”的教育,不一而足。如此一来,这类已迷失了目标的事情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与攀岩相反,更多的人愿意“被拉上去”,少有人再愿意“自己爬上去”,好在这里没有“教练”,所以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自己去爬。
凡此种种,有无破解之道呢?有,那就是笃信生活是空洞的,生存才是唯一现实的(假定生活指生存之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人生百年,犹如一场在线游戏,既然是游戏,就不能认“真”,期间买的装备、皮肤,修炼的等级等等,都会随着游戏的结束而消失。而纵观人类进化史,只有“如何生存下去”才是一直伴随的命题。
而我们当前的生存代价是否太大了?世间美好并不是环环相扣的,清晨摆在餐桌上的美味早餐里,有原本是要哺育小奶牛却被人工或机械挤出来的牛奶,有原本是要孕育出雏鸡的初生鸡蛋。美好是相对的,人类的美好对于其他物种来说可能是灾难。文明社会未必是文明的,那只是自己的定义。
惟愿世间的事物,能回归到简单的本源,就像攀岩只为单纯地冲着那个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