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法、画图都是人们传递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也因为感情的投入而增添了艺术价值。
都说书画同源,其源有“起源”,“神源”,“心源”,爱好字画的人们欣赏它们的神韵和意境,而我爱好它们,是因为能透过它们看到诗词,在我眼里,诗词与书画同源共生,它们都是美,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亦有相同共通之处。
一、书画与诗词一样,境界有大小,美则无优劣
王国维说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有大小之分,不以是而分优劣,小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大小不同,其中的美却是相同的。此意于书画也是一样的,小如一花一草的花鸟图,大如一山一河的山水画,取境有大小,美却无高下。
二、诗词与书画共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诗词的时候,总在想若我会画画该多好。读“红杏枝头春意闹”可以画一枝红杏,热闹的开满枝头;读“马鸣风萧萧”可以画一匹马扬蹄飞黄沙;读“流水落花春去也”可以画一片桃花林,小溪于其中蜿蜒而过,两岸落红随水流。
看书画的时候,总在想第一眼看见这画面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哪一句诗词。看一枝梨花的工笔画想起“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看一只雄鸡的水墨画想起“鸡德灵居五,峨冠凤彩新。”;看墨笔山水卷想起“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三、画上题诗,诗词做点睛
中国画上喜好题诗词。题诗由来已久,缘由不一,一是,中国画讲究意境也因此其写实程度会有些微受限,甚至有意遗貌取神,这种时候就需要题字来作点睛,可以作画面内容的补充阐述。二是,单纯赞扬画作或称赞画家,诗词意境要与画的意境相合,或张扬或内敛。三是,具象征性,这个象征性只针对隐性诗,不以书法字题在画上,而由画中意象象征传达,如用竹来象征君子等。
四、不言之教天府行
说来惭愧,在成都几年却从未去过博物馆,或许是因为懒惰,或许是因为无人同行,这次活动算是一个契机,收起了我的懒惰也有同好同行。落笔之前也拜读了其他人的文章,不得不感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不同。
参观最多的是张大千的画作,但于我的感触不深,我能通过画感受到敦煌壁画的神韵,也心潮澎湃,能通过画感受到佛家理学,也有心向往,可单画作而言,我看到的张大千的意义是传承,他完美复制了敦煌壁画,画的都不是他,这些画作代表的不是他,更多的是一种奉献,奉献出自己的精力和技术来保护和传承了敦煌壁画这一艺术瑰宝,正如他要求弟子们拓印时说的一样,画不能见己,不能有一丝一毫自我在里面。
当然除了敦煌以外他有很多自己的作品,传达的是他的思想和情感,闲暇之余我也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我钦佩他对敦煌艺术的传承行为,也倾慕他画技的精湛和胸怀的宽广,委实担得起“五百年来第一人”的评价。
受时间之限我们只参观了书画,对陶瓷和青铜也分外向往的我只能待他日再来欣赏了。总的说来,活动很有意义,同好同行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虽然年岁不同却没有陌生感,结交了许多有趣的人,若还有下次,也一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