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本章讲述归于质朴厚重敛藏德行。具备高尚“大德”行之人,德行是内敛于内,不会现于表面,四处的张扬其德行,品德高尚在其心理没有德的概念。这样的人身心从来没有离“德”所以才是具有大“德”之人。具备“下德”之人在外表现的是不离失“道”,只是把德行表现在形式上,功夫在表面上而不是深植与内心,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天“道”自然顺从无心作为,凡是不以为然不以自我内心的偏颇来施为;“下德”之人顺应天“道”自然而有心为止,以自我的心力施为从而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而不以自心而作为,凡是顺应万事万物而做,表现出的仁爱是由内而外不自觉的;上义之人为之而以内心的权衡利弊作为,失去了“道”的本来的本质,凡是以自心的观点来评判有明确的目的性;上礼之人有所为而没有人回应,则恨不得抓住胳膊使人强从,把自我的主观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于人。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应该遵守“德”的规范,失去仁爱之心的应该讲道义,失去了道义的人应该懂得社会的礼节。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需要有“道”“德”“仁”“义”“礼”,无论哪一种你总得具备其中一种。如果都不具备连社会的礼节也失去了,那么忠信的轻薄就可想而知了,失掉最后的礼节是引发一切动乱的罪魁祸首。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那么愚昧无知也就随之而至。所以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的地方,而不愿意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宁愿与朴实无华者为邻,也不愿意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生活中自我被约束的有时候是道德的约束,有时候是法治的约束,有时候是自我内心的价值观和内心的欲望所约束。导致自我行为走向的主要来自于内心的力量,内心深处所植的根本很重要,是寻“道”,是守“德”,是行“仁”,还是有“礼”。一旦内心是去了这些那么这就成了愚昧无知了,也是一种灾难。很多时候内心的东西是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社会上的风气和流行的价值观的干扰,这种干扰多是受到束缚的结果。最近人们较为关注的就是抵制韩国的事件了,首先是韩国领导的失德,领导失德大底也会是民众的态度表现,虽然民众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在一个遵循汉族礼仪多年的国家,失去了礼这就成了灾难。民众失德、失礼也是大多数的,什么都是他们发明的有失对历史的必要尊重。民众对待国人的态度也是失礼的表现。真的是教会了徒弟气死师父,不要以为师父好欺负。
企业运营中企业的文化和理念,还有建立企业之初的概念,应该是有“道”的,最起码是守“德”的,这是企业的根本。在何种理念中治理和发展对于企业的未来是很关键的,即使是选择竞争竞争对手也是应该选择那些有“德”的。施“道”、施“德”、施“仁”都是在无为的状态中,也就是把企业的运营和对客户的价值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不是强取豪夺。一个奉行“王道”的企业是有问题,要么怨声载道、要么失去客户的信赖。一旦有新的企业加入很快就会出现偏失。宁肯失掉一部分利益也要做足“德”。企业是否厚重其实就是看一个企业对自己的定位,是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是在客户中的地位高于一切。企业厚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生存所依存的核心,包括技术的核心是利于用户、利与环境,还是有害与用户、有害于环境。用户的认知是从无知开始,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危害都能隐瞒,这种欺瞒是灾难性的。
悟“道”,是守“德”,是行“仁”,有“礼”,不失淳厚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