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床略晚,节奏依旧的不对,内心的各种情绪都不能用文字来说明,也许这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下午发现一个很好的优酷主页,叫做怪杰ET。上面分享都是让人耳目一新。上面的人物好多我以前也都是听过的。看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浏览更多的信息并无害处,只是看这些是否都是在“荒废时光”。芳香评定师摸摸谢、前南方周末主编朱学东、秋叶老师......在知乎上面略有耳闻,其现场的分享也确实精彩。
这些都是也都或多或少的谈及“有用的知识以及无用的知识”。年少时“汲汲”于富贵,这也许是现代人们的普遍观念,社会生存压力之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担心房价担心健康担心生活担心.....总之都是担心。尤其中国处在当下这个变革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钱"而奋斗,那些对生活本源的追求对教育本源的追求也许都已经慢慢变得不重要了。
今年是我人生中经历的到目前为止最艰难的一年,相比于高一那种煎熬,现在仿佛更像是在梦游,不知道自己的前方,更不清楚自己的未来,有的只是为自己的担忧,从而更多的都是对自己无知和无能的愤怒 。我需要改变,我要的未来也许不会很轻易的得到,但是没努力、不奋斗怎知结果?也许马老板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啦,“人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今天起,我为自己的前景祈祷,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说拜拜,我对自己的路有信心,也不希望对我有信心的家人带去失望,也不希望对自己朋友的热情而带去可惜。
新的起点,每天我都会坚持写500字,也是对自己一天的总结,对自己每天反复变化的思维的记录。坚持的事情不多了,希望这个能帮助我带来坚持的一些改变。今天看到朱学东每天坚持写流水账20年,前辈的坚持让晚辈羞愧难当。随口提一句,这个先生挺奇怪的,喜欢喝酒,喜欢暴走。我很欣赏对生活洒脱的人们。
找工作,早起,写笔记,英语,健身。
今天关于“有用无用的知识”的讨论,我也想起以前的一片文章,这个是在高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给我们的读的,有些章节还进行可抄写。我觉得意义比较大,摘录在下,已警示:
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之大用 (转)
同样作为思想的巨人,英国人伯特兰•罗素与自己的前辈哲学家是很不相同的,他的哲学很澄澈,把思想放在生命的大背景下,像秋天的树,没有那么多繁枝杂叶,一目了然。
罗素曾撰文讽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正是在培根的影响下,现代人把知识分成了“有用的”和“无用的”两种,什么是“有用的”知识呢?罗素说当然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因为可以刺激生产力,没有那些知识,“我们就没有机器、摩托车、铁路、飞机;进一步说,我们就没有现代广告和宣传事业。现代知识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同时也发明了如何用毒气灭绝大城市。”
那么,“无用的”知识又是什么呢?是文学艺术。在培根看来,一个官员哪怕弄清楚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海妖唱的究竟是什么歌,也不会因此得以从市长提拔为总理,因为那种知识毫无用处。
罗素不这么看,他认为文学艺术是对心灵的熏陶,没有经过熏陶的心灵,掌握多少“有用的”知识都属徒劳无益,有时甚至还有害。
“……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忽视了对人的理想训练如同技术训练一样必要。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着许多残忍野蛮的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例如小学生欺辱新生,戏弄穿着特别的人,很多妇女(不少男人也一样)背后对人说长道短,使人痛苦,西班牙人喜欢斗牛,英国人喜欢打猎和射击,同样残酷的冲动以更为严重的方式表现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害和俄国人对富农的残杀。”
鲁迅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如果精神是冷漠麻木的,那么身体愈健全,反而愈有害,所以他后来弃医从文。基于同样的理由,罗素非常看重“无用的”知识: “‘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提高心灵沉思的习惯。……在思想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去寻求愉快的习惯,是对抗愚昧无知和过分争权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在不幸中保持沉着、在忧虑中保持平静的方法,只有透过宽广而较少烦闷的明亮之窗,生命之中较为悲惨的部分才能变得有忍耐力。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挨跳蚤咬、火车误点或是与贸易同行争吵等这些小烦恼开始。这样一些苦恼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的反应,然而它们对人们的刺激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
“奇妙的学习不仅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我之所以喜爱桃杏,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早在汉朝时就首先在中国培育起来了,后来经过卡里斯迦王扣押的中国人质把它们传入印度,不知什么原因又传入波斯,公元一世纪又到达罗马帝国;‘杏’这个字与‘早熟’一词同出自拉丁文,因为杏成熟较早,而开始的字母A是由错误的语源学之误加上去的。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种水果吃起来味道更鲜美。”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遭遇,“有用的”知识也许可以给人带来功利主义的好处,也正因为这些知识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随时可以拿来“用”,所以更被人看重,也更容易被人记得。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知识,多半属于这类。可谁又能保证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会遇上灾难和痛苦?“浅薄的愉快可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则关系到生命更大的苦难和死亡。”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忙,节奏快,通行的口号叫做时间就是金钱,似乎稍一松懈钱就没了。许多人羡慕大都市的生活方式,觉得那些匆匆的脚步,走向的是无限美好的未来。罗素对此有自家的看法。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闲散颂》(In Praise Of Idleness),批评工业文明时代杂乱无章的生活状态,希望青年会的头头看过后,能开展一场运动,引导善良的年轻人无所事事。他先从工作说起:
“我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工作过于繁重,工作即美德这种信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人数从事铁钉生产,每天工作八小时,生产出来的铁钉足以满足世界的需要。当有人发明了新技术,使得同样的人数能生产两倍的铁钉,但全世界并不需要这么多铁钉,即使降价,销路也不会再增,在某个理性的世界中,经营铁钉的人都会把八小时工作改为四小时,这样其他一切会照常进行下去了。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认为这样做会引起混乱,因此仍坚持八小时工作,结果铁钉过剩,有的工厂破产,半数铁钉工人失业。”
“必须承认,明智地利用空余时间是文明与教育的结果。一个习惯于整天长时间工作的人,一旦空下来,一定会感到厌烦。但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人类的生存虽然需要一定数量的体力劳动,但体力劳动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该把每个筑路工人看得高于莎士比亚。……有闲阶级为我们所说的文明的绝大部分贡献了力量,例如艺术的培养,科学的发现,写作、阐述哲学和提出文雅的社会礼仪等,甚至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也常常发轫于上述种种文明的事业。没有有闲阶级,人类绝不能脱离野蛮的阶段。”
这些用散文语言表达的睿智卓识,迷住了战后的西方人,当然也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世上出了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总不能视若无睹吧?于是他们决定把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相信不会引来小说家的嫉妒,何况那年没有出现具备竞争力的小说家,加缪还没写完《鼠疫》,海明威居古巴不久,正在埋头构思《老人与海》,更何况诺贝尔生前没有设哲学奖。瑞典人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罗素的见解深刻明智,文笔简洁,严肃中闪现机智,其作品显示出只在少数卓越的作家身上才具有的特征。”把文学奖授予一位哲学家,莫非是想告诉哲学界,哲学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文学。
罗素在自传里写下了这么一段名言: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三种单纯而又异常强烈的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无法抑制的同情。)这是英语文学里的经典段落,跟马丁•路德•金的梦一样有名,是英美文科学生朗朗上口的范文。一个人若是懂得爱和求知,并懂得怜悯他人的痛苦,他的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而这种强大的源泉,恰恰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