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一本怪诞关系学,文中写了关于竞争的说法,便想聊两句关于竞争的话题,不过仅限于个体。
竞争是必然的,这是人的天性。因为人生而会与他人做比较。
虽然我们常教导孩子,不要刻意地去和别人比,能做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点就很好了。
但这明显没有实操性。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找一群猴子,让他们拿手里的石头和实验员手里的黄瓜进行交换,一块石头换一条黄瓜,这很公平吧。但是当实验者随机选择某个小猴子将黄瓜换成葡萄的时候,引起了其他猴子的极大不满。在猴子的世界里,葡萄明显比黄瓜的价值要大很多,更美味。猴子用把黄瓜扔到实验者的身上来表达对这种对比的不满。
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甚。
人的感知和思维远超动物,人是通过对身边的事物和同类的对比来定位自身的存在:对比石头,方知自身是活物;对比野兽,方知自身是受教化的;对比山川河流,方知自身渺小。
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自身优劣富缺,而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的需求永远是不足的。
吃饱了想要穿暖,饱暖又思淫欲,安全的问题解决了便想获得社会地位,去获得他人的认同,进而去管理指挥他人。
资源不足,为求获取,竞争必然产生。
三岁小娃看见其他小孩手里的玩具,第一想法就是他有我没有,我要玩,伸手就去抢,抢不到说不定就手挠嘴咬了,大人在旁边必然干涉“宝宝不能抢,这是别人的,想玩要问别人借哦”。
现代文明社会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和道法约束,个人不能简单地通过烧杀抢掠等方式去获取资源,而是被引导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与他人竞争去获得,其实一个道理。
在此框架在下,书中作者提出的学会合理预期期望值,值得借鉴;并且将对比分为三种,上行(与比自己厉害得多的人比)平行(与自己差不多的人)下行(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当始终进行上行对比,容易产生沮丧,年薪10万每天对标马云王健林,天天奢望一个亿的小目标,这叫给自己找不痛快。
偶尔进行下行对比,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劝人的时候不是经常说:“你这算啥事儿啊,去医院看看那些生病躺床上动不了的人,你健健康康四肢健全的,辛福着呢。”当然不能始终对标下行,否则人也会丧失斗志,固步在自己一方小天地里。
所以常进行平行对比能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比自己好那么一点点,垫垫脚将将够得着的。
所谓饭要一口口吃,事得一件件做,平步青云是少数,大多还得一步一个脚印踩瓷实了上去。这样的竞争才是常态。
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自个儿的本心放正了,前些天山东临淄爆出第二名杀第一名的案件,令人扼腕,十足的庞涓孙膑现代版啊。恶性竞争通过打压他人甚至伤人性命,最终只能导致两败俱伤,不足取。
商业环境中亦是如此,反垄断法的产生,设置专利权的失效时间等等,都是防止缺乏竞争导致一潭死水的做法。
竞争是个中性词,看你如何对待和利用,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建立合理的预期值,对标他人,反省自身。这是我的一点点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