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知乎上看了一篇关于童年零花钱引发的大吐槽,可谓是几笔零花钱,阴影简直是蔓延到了天际,影响了好多人的人生态度。大致分为:1、长大后我就成了铁公鸡。2、长大后特别没有安全感,就想有很多钱。身为小时候没有零花钱星球的一员,我也有很多话要讲。
我的小学在一条县城的老街上,街边全是住户,所以自然少不了有很多小卖部。至今依旧记得那个垃圾箱边上卖藕汁跟煮莲藕的老奶奶。作为班干的我,接受一下“贿赂”也是极偶然会发生的事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藕汁是那么的美味,香甜。一小片玻璃片,盖在玻璃茶杯上,在每一次来回的路上,都极其挑逗着我的味蕾。看着我对它印象的深刻,就知道我当年有多么得渴望喝那么一杯。蓝鹅,我没有钱。虽然那个时候,2-5分钱一杯的价格,很多小伙伴是可以消费得起的,但是我妈的宗旨是,想要吃什么回家跟她讲,零花钱是不能给的,会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我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潜质?我明明学习成绩前茅,自觉性高,学习生活中毫无不良记录,我妈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这套理论。仰仗着她这个教育思路,我直到大学之前,都从来没有过自主支配的零花钱。
小孩子嘛,多少也是会有点攀比的心理。下课看着小伙伴们胡吃海喝,自己干瞪眼的时候,那种感觉,夹杂着一点自卑,一点埋怨,一点渴望。明明有些小朋友,成绩也不好,很调皮,但是别人家的家长,就是愿意在零花钱上,给他们各种满足,各种可以自行的支配,是不是羡慕嫉妒恨?
或者你要说,你们家是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你爸妈给你零花钱?这里我要说明一下,92-94年之间吧,有一年过年,我们一家三口一人一双当年的潮品“双星旅游鞋”,一条直筒牛仔裤,一件滑雪衫。不算富裕,当时至少偶尔给我个几毛,一块的零花钱,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到了中学,除了买一些文具,以及学校缴费,家里不会给更多的钱。虽然十几岁了,依旧是小孩子,更是对街边的一些零食趋之若鹜。记得当时有个跟我一同上下学的小伙伴,她爷爷每个月会给她三十块零花钱,我是经常屁颠屁颠得跟在她后面,等她请我吃个炸鸡柳之类的。现在想想,我真是为了吃,也是蛮拼啊。
高中简直是更加悲惨,暑假补习班认识了一个小姑娘,后来竟然跟我分到一个班级,自然成了好基友,谁想这么个安安静静,低调的小伙伴,家里还挺殷实的。前文提到我也是个挺好面子的人,所以,自然消费是跟不上她的节奏,但是又不想让小伙伴觉得我太抠,然后就开始想办法。
当时学校晚自习开始早,我们都要在学校吃晚饭,学校的晚餐是四块钱一份,我爸每五天给我20块钱(爹你也是不嫌烦哈)。开始我还在食堂吃吃饭,吃了半年后,我就开始每天以泡面、饼干度日了,这么做的动机就是当年小姑娘们总是会在一些节日啊,生日啊,送一些小礼物给彼此,但是我没有零花钱啊,又要面子,又不想低头跟家里人要(毕竟家长的理念在那里),所以,我每晚晚饭花两元,存两元(至今记得藏钱的那本书叫散文108篇),这样,日积月累,也能存个百八十块的,以供小伙伴们之间的交际使用。只是导致我后来看到小王子的巧克力饼干就想吐。
吐槽了这么多,结论有这么几点;
1、觉得自己童年不幸福,好多好吃的都没有吃过,或者不是通过自己购买得到的,为了点吃的,简直是丢掉了自己正义凛然的班干形象啊。
2、到了青春期,这种感觉也是一直如影随形,以至于最终牺牲了自己的营养去维护自己的一些日常交际,有人要说了,你个高中生,不好好学习,交际个鬼,但是,当别人请你吃了一串炸里脊,你是不是也要找个机会请别人吃一次?或者你暗恋的小伙过生日了,你是不是得送他一份小礼物?所以,我是经过衡量以后,做出的决定。现在想想,难怪我高考没考好,可能是营养不足以支撑我的脑力活动?(这锅是不是甩得有点远)
3、到了大学,有了点可以自行支配的钱,就买了很多无用的衣服跟产品,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拥有的心情,不买,做梦都会梦到,整天脑子里就是那件衣服,那双鞋子。
可能你们会说,好像也没啥不良的影响嘛。我觉得,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关键性在于,很多时候,那个阶段的影响,具有很深的隐藏性。比如自卑,会刻意地讨好朋友从而不会合理拒绝,以获得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认同感。还有不擅长理财,支配缺乏计划性。总而言之,我是很遗憾也很伤感,小时候没能在足够宽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类似的事情不会在我孩子身上发生,反而可能会因为这样,我以后会给他多一些零花钱,让他不会有我曾经那样的窘境。有本书怎么写来着: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家长。可见,童年的影响足以延续好几十年。仅以此吐槽,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