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妮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先生在打扫卫生,每次他扫地都会非常不满地对我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头发用头绳扎起来,要不你就去把头发剪掉。你总是喜欢用手玩头发,你看这头发掉了一地了。”
这样的语言在我们生活中应该是再普遍不过的了。如果我们没有去觉察根本就不会留意到类似的语言是破坏关系的毒瘤,加以时间的积累毒瘤就会越长越大。
我听到先生说这话,我也不是省油的灯,当然不甘示弱,也非常愤怒地回应:“我就喜欢玩头发怎么了?我哪里没有扎起来?你看到我掉头发不是关心我还表现出如此的厌恶?你不喜欢你出去呀?你没有长过长头发,你就会抱怨别人掉头发,哪个女人不掉呢?头发长了就是这样。”
先生回应:“你有病。”
可想而知,我们的冲突在一件小事上升级了。
过了几分钟,从这个情绪当中走出来后,我决定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冲突。
“当你看到地上有头发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我问先生。
“烦躁。”先生回答。
“你感到很烦躁是因为你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我继续问。
“整洁。”先生回答。
“整洁是一个状态,整洁后会满足你什么需要呢?”我继续提问。
(因为先生也接触过非暴力沟通,所以他知道我在寻找产生情绪背后那个未被满足的需要)
我拿出人类共同的需求列表让先生看,并体会这些需要。
“轻松、一致性、安宁的需要吧。”先生思索着......
“嗯,你轻松、一致性、安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你认为是因为我玩头发这个事件,也就是执着于这一个策略,所以你就会要求我来满足你。一个需要有三个以上的策略来满足,你才可能自由。”我陈诉着非暴力沟通里面的需求理论。
透过对话,先生看到了他的情绪是来自于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
假设有一个人,他的行为没有满足我们的某个需要,于是我们请求他不要那么做。如果对方认为我们只对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感兴趣,或者不相信我们同样关心他们的需要,那他就会拒绝我们的请求。只有当参与者相信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能够得到尊重时,真正的合作才能开始。
先生思索着,似乎有些困惑,问我:“那难道你没有轻松、一致性、安宁的需要吗?”
“有啊,只是或许不是你认为的方式来满足。”我回应先生的困惑。
为了让先生更加理解“需要”这个概念,我启发他思考。
“你的需要找到了,你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那现在你试着看着需求列表,猜猜我玩头发在满足我什么需要呢?”我问先生。
我们做或者不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归属、陪伴”先生带着猜测地口吻问我。
“嗯,假设你看到我玩头发是出于满足自己归属、陪伴的需要,你的情绪和之前会有什么不同?”我继续启发先生思考。
“我会没有之前的愤怒情绪,我会更想给予你多一点陪伴,更理解这样的行为。”先生边体会边表达。
我们的对话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我想我们都更加理解了对方,情绪也恢复了平和。
是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的原因归咎在外界身上,无意识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去指责对方,而让对方感觉自己做错了。没有人愿意被指责,所以反抗一定就会发生。而我们愿意诚实地沟通自己的需要,也同时看重和体会对方的需要,双方的情感就是流动的,也就会更愿意由衷地给予。
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将有利于达成真正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