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无限,永恒一瞬间。
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天真之歌中写的。由此可见,只有沉静在当下,才能从潇潇秋雨和秋风飘零的落叶中感受到无限与永恒的生命力。
暑假旅游时沿路走过藏民聚居区,不时遇到磕长头的藏民,大多数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即使偶有衣着较新的,也是渍痕斑斑,他们匍匐在地上,几步一拜,有的孕妇大着肚子在朝拜,有的带着适龄儿童在朝拜。不由慨叹时代如此,还能有人这么静心虔诚,足见信仰力量的强大和可贵。知道“信仰”肯定是宝贵的,但是“信仰”到底是什么?于蠢笨的我自己而言确是没有答案的。
磕长头朝圣对于藏民们而言,不需要思考缘由,也无需考究其意义,因为这种信仰已经充满他们全身的血液和细胞,遍布于他们的精神和肉体,是从心灵深处喷发形成的。前方有坑洼,磕头向前;前方有脏水,磕头向前;前方有高山,磕头向前。如果要问他们,磕头是为什么?他们或许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地说:磕头,就是为了磕头。藏民们一路磕头的过程本身就是朝圣见诸佛的过程,他们漫长的朝圣路途,蕴含着所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足见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无论发生什么,都会自己走下去。但如此这般的执着,确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最肤浅的感觉是迷信是愚昧是无知,反正就是各种想不通,说不可理喻脑子有病也不为过。殊不知只是禅宗境界的最底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自己的认知体系,对自己觉得“奇怪的事情”做出判断,并如此进行着自我确认。这个下意识的自我确认并非恶意,却也忽视了自我价值观的局限性。人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并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别人的行为逻辑和内在目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总需要交流而又总有误会的重要原因。观念也很难自我审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求神拜佛就是祈求功名,祈求财富,祈求健康,祈求好运,祈求聪明智慧等等,莫名其妙的为了磕头而磕头,肯定是普通求神拜佛之流所无法理解的,自然也会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藏民,评判标准也是如此。
众多的人都从没有过磕头前行,然而路上就一定走得好吗?乘坐的班车顺畅吗?对于曾经的年少轻狂,慷慨激昂告别的违心吗?那些遭过的罪,受过的委屈又是如何告别的?有没有心灵无处安放的难熬时刻?又是否怀疑过自己选择的人生?
愿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要拜的山,为心灵找到一个安放的空间!
后记:
佛曰: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
但愿,一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