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对心灵鸡汤的书和文章?轻则浪费时间,重则拖你下水。微信很多公众号上充斥着大量的“如何成为。。。”,“当你全力以赴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是如何做到月入十万”等等就是属于鸡汤文,阅读次数还非常多,以至于如何写鸡汤文,都成了鸡汤文了。
首先,鸡汤文为什么会存在呢?人的精神需求其实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来自母性世界的安抚;一种是来自父性世界的指引。那么,看上去满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是属于母性的安抚,还是来自父性的指引呢?
显然,它应该属于母亲的安抚。为什么?因为所谓妈妈式的安抚,通常是保护你的安全,让你不要冒险,不必去解决问题,不必理会烦恼,别人不肯定你,妈妈永远肯定你。有一个最可怕的鸡汤段子,荼毒了不知道多少中国儿童乃至中国胎儿,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鸡汤逻辑就是:幸福就是流水线,你只要按标准做完了一切,你就会有拥有好的成绩,人生就是赛跑,就是考试。做落后者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只要你学习好了,你就会拥有一切。很多人都信了这个逻辑,到了中年的时候,爆发了中年危机,或者出轨或者精神迷茫,很多人不明白,我有了房有了车,有了好伴侣和好孩子,还有好事业,可为啥我就是觉得生命毫无意义?很多女人说,所有人都认可我是一个好妻子,为什么他会找一个那么差劲的小三?因为人生幸福的指标太多了,并不是考试好或者事业成功或者嫁个好男人,人生就一定会幸福。
心灵鸡汤的根基,是来自母亲世界的安抚,并没有什么用。其实呢,当我们长大的时候,离开了妈妈为我们营造的温室时,我们就进入了父亲的世界,父亲的世界代表的是外部世界的逻辑,也就是理性的真实世界。父亲的倾向是,我们要解决问题,不要做鸵鸟逃避问题。
张德芬就曾说心灵鸡汤都是光给汤,不给勺子,她至少给了勺子。那么,父性世界思维就是一把勺子,可以指导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下很多人“反鸡汤”,呼唤更多的“父性的力量”,正是因为遵循规律,更理性、更讲逻辑,才会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心灵鸡汤是可以给我们提供点情感慰藉和希望,但不能长期服用,不然它会误导你脱离真实的世界。
我们再理性分析鸡汤文的逻辑和道理。
第一类,某些鸡汤的书或文章中所讲的道理就是错误的,逻辑不清,没有充分论证得到结论。它们靠着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可能对于作者描述的故事而言是真的,但仅仅就是幸存者偏差,你要是非要按照鸡汤来,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比如网上转载某某中药治愈某肿瘤病人,作为常识,就要判断这个是不是有普适性和可重复性,其实就是医疗中的循证医学的支持,没有这些都是假的。
第二类,有些鸡汤即使正确,那也要看情况。比如张作霖用人不疑让他做成了东北王,张宗昌觉得这个方法好,也用人不疑,结果被手下干掉,张宗昌就是中了“用人不疑”的毒。张作霖的能力和格局是张宗昌无法具备的,“用人不疑”是需要领导力的,没有这个能力谈“用人不疑”就是对自己耍流氓。
第三,许多认知其实有正反两个方面,往往还是一对典型的永恒冲突。比如有人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人说“缺乏仰望星空的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有人坚持“服从是将士的天职”,然而还有人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鸡汤文往往以偏概全,只灌输给读者一个认知,如果按照这个绝对正确的认知去做事,殊不知,另一个方面的认知就在现实中给你一棍子。
如何避免这些鸡汤?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判断这些文章,处处存疑。具体方法就是问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在我身上能重复吗?如果加个“不”也对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太大,各种书和文章鳞次栉比,导致现代人出现了“选择困难”。至少我用这个方法来筛选阅读材料还是非常节省时间的,哪怕看一眼标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