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已有半月没码字。同学问我,当初的那股子热忱哪去了。
我说,热忱一直有,从来没变过。只是写字,还真不是光靠热忱就可以。就像这世界上每人都有梦想,但一路走下来却不容易一样。
我写过一个阶段后发现自己突然变得胸无点墨。更多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琐事成了我的借口如芒刺背。
我一直信奉一句话,当我没有可写的时候,就去读书。
一直以来关于外国文学知之甚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实深入了解,外国文学有些作品也和中国的一样,意味深长,象征着一个时代,象征着那时的人民。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百年孤独》和《月亮和六便士》。
在此之前,我对毛姆的了解匮乏如山川之角。《月亮和六便士》也是巧合下我看到的,一拿到便不忍释手。
看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环境。
我开始找寻关于毛姆的资料。毛姆和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他生活在一战期间,是个收集情报的英国英雄。他的代表作除了《月亮和六便士》,还有《人生的枷锁》。在许多读者眼里也是里程碑般存在的作品。毛姆最浪漫的是他走过很多路,见过不同的风景。也著有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月亮和六便士是他在拉丁美洲和印度时著下的。
会旅行又会写字的男人,向来让人无法抗拒。
故事其实并不难理解:斯特里克兰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如同嚼蜡,毫无征兆的逃往巴黎寻求自我的艺术。在岁月磨练中,斯特里克兰的才能得到认可。最后与主人公邂逅于南太平洋的岛上。得麻风病而死。死前在墙上画下力作,主人公也在画中理解了自由,艺术,生活,和斯特里克兰。
简单的故事往往让人觉得烧脑。
月亮和六便士,其实它的主旨就和题目一样的有趣和真实。艺术和生活,理想和现实。
斯特里克兰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是不可理解的。我刚开始读时也自问过,如果是我能不能在安稳的生活中决意放下,追寻梦想。我有些惶惑。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勇气,所以向来梦想的人多,梦真的人少。
说来也许是缘分,读这本好作品正是在我阔别简书半月余的日子,我脑袋里,心里,感觉一切的感觉,词汇都乏善可陈。
有时候,好的作品就在于它可以给予你力量。那力量,哪怕过上几个世纪也经久不息。
我自问不敢不顾一切的去追逐,但是在我还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瞻前顾后什么呢?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好像身边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想做些自我宣传。
我一个学长,在想做公众号前铺垫了半年,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文章用来宣传。我也歆羡的关注,学习。
他的文章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就是故事的主角都很现代化,名字也好听。我问过他,在公众号里写的故事大多来源于他自己生活,朋友的故事改编。文笔还好的情况下,他坚持了一个月。
大概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想起来他好像几天都没有更文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我就去问。
“学长,你公众号咋不更文了?”
话说出口我有些后悔,因为同样写文章的我,有时候状态不好,最怕的就是朋友问怎么没有更文,愧疚之情溢满心头。
良久,学长回我“我好累。”
他说出这话我有些讶异,因为我觉得他做了那么久准备,付出了那么多,早就过了疲乏期。原来不是。
“经历太少,当然没有故事。读过的书少,智慧当然学不来。疲乏期我一直都有,只是坚持。最近觉得有些垮掉了,学妹,我很没用。”学长如是说。
对于一个经历更少,读书也没有他多的学妹,我无言以对。我不想空洞的说有没有用的话,虚假的劝慰。因为我感同身受。
可是我们真的累到自认没用了吗。
做公号的那么多,坚持日更的也那么多。把一腔子爱文字的热情付诸行动的人每天都在有。永远有人正青春,我们自诩活得带劲,活得上进。那没有上坡路,是好走的。
我知道所有的话说来都容易。那么不说,那么我写。
人会进入疲乏期,可是梦想不会。累了,看几个好电影,痛快的哭或痛快的笑。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还有时间。
还有时间,所以来得及,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不晚。像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我相信他后半生一定比从前活的刺激。像毛姆,他见过了各地的春夏秋冬,也不畏惧疲累和痛苦。
像每一个心怀有爱有梦的人。
我们应该永远在路上。
阔别已久,我依然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