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每个岗位有自己不说出的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招聘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潜规则。比如有些岗位我们只招某一地方的人,甚至有些岗位我们只招某一星座的人,貌似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实际工作中,这样的规则真的很正确。
接触了太多业务部门后,渐渐发现了在录取时也有一条这样的通用潜规则。
第一个故事
小B,名校毕业,名企实习背景,当公司招聘专员筛到这份简历时很是兴奋。
一面、二面评价都不错。今天终面。
当你从事了五年以上HR工作,尤其是一直从事招聘模块,对任何一个求职者在面试前一分钟基本可以判断录取的可能性,这是HR修炼到的精准“嗅觉”。
简历很完美,颜值高,气质好,小B的面试表现也很出色。
可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对。犹豫中交给外贸部的老大把把关。
面试结束,结果不出所料,不予录取。
按公司规定,我们一起送小B出公司,门口闪闪的豪车载着小B微笑呼啸而过。
外贸部这位优秀面试者,外贸部老大也觉得很惋惜,人很棒,但是生活条件太好了,没有任何生活的压力,没有经历过任何生活的挫折,遇到任何大事小情,近在眼前的父母一出面都能轻易解决。就像一株仙人掌,浑身上下是满满的刺,但这些刺已经被甜水浸泡得滚圆,没有一丁点的辣劲。
第二个故事
公司面试正规的流程是三轮,第一轮筛选简历基本上是招聘专员的专项工作,即使我们这位招聘专员很有经验,在招聘销售业务员时,公司的销售总监还是喜欢自己筛简历,在招聘专员给到她的简历后,她会筛掉一部分。
筛掉的简历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名校有非名校,招聘专员一直很困惑,在一次深入的沟通后她也知道了这样的潜规则,在一筛简历后,和销售总监再筛简历的差别很小,基本是两个人达成共识。
销售部这位总监大学毕业后就从事销售工作,一直走到今天的位置。当时她家里条件差,父母能供她读书已经耗尽全部积蓄。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销售,为了节省时间,她甚至不喝水,这样就把去洗手间的时间节约下来。晚上睡在办公室是经常事。
毕业三年不到,她赚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她筛选简历很霸道且不合理,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毕业生她不要,虽然我非常不认可她的做法,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她自己选的人,真的是个个剽悍。
第三故事
1973年6月,杰克韦总实现了一次职位飞跃,出任集团的执行官。这是一个涉及众多产品并且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职位。新的工作给了他一个新的团队组织起来的机会。
为了努力做到监督在异地的各式各样的业务,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知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所招募的员工。这就是找对人的重要性。只要找到了不起的人才,世界都会发生变化。
其间他也犯了不少的大错,第一次招聘员工时的自相矛盾就非常可笑。他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根据应聘者的外表来决定是否录用。在市场营销方面,他有时会聘用那些外表英俊、谈吐流畅的应聘者。他们中有些确实很优秀,不过同时也有些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有时还犯无知的错误。在30岁的时候,韦总开始在亚洲招聘员工。他不会当地语言,而且对当地文化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招聘时,如果一名应聘者的英语说得不错,他就可能录取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才慢慢发现,把语言能力当作“招聘过滤器”是一种很狭隘的方法。
最初,他对那些受过多门学科教育、有着多个学位头衔的简历十分偏爱。他们应该是非常聪明而且求知欲旺盛的人,但是他们最后总是表现出不能集中精力在某一项业务上,不愿做出承诺并履行职责,缺乏对任何一件事情的紧迫感与热情。
经历了很多的坎坷才认识到这一点:他明白了他真正要寻找的是那些充满热情,希望做出点成绩来的人。简历并不能告诉你他们内心的渴望,你必须去感觉它。
从普通的管理者到真正的管理大师,在录取人时不约而同的用了这样的潜规则:录取那些对生活有索取意,对生活有紧迫感,对明天有恐惧心的人。
生活的不舒适性把这些人的心磨得锐锐的,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竭尽全力的活着。
当然并不是说生活舒适不对,能够被甜水泡大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只想对那些对生活睁圆了眼睛的小伙伴们说一句,不要屈服于命运,你渴求改变的眼神可以遇上同样渴求人才的眼神。
不管生活是否安逸,年轻的你是否在竭尽全力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