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志,即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五脏相关的五志包括喜、怒、思、忧、恐。
液,即津液,是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与五脏功能活动相关所产生的分泌液和排泄液,称为五液,包括汗、涕、涎、泪、唾液。
体,即形体。广义的形体,泛指人的身形和躯体,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称为五体。
华,即外荣、光彩。与五脏相关的五华包括面、发、毛、爪、唇,五华的明润光泽是五脏精气充盛的外候。
窍,即孔穴,为五脏功能活动而与外界想连通的门户、窗口。人体头面部有七窍、即耳、目、鼻各有两窍,口舌合为一窍,窍成多官,故又称“五官”。
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心在液为汗。汗血同源,心主血,故又称“汗为心之液”。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可见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的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面部红润而有光泽;心的阳气虚损不足,可见面白或暗滞,脉沉迟无力;心血虚少,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脉细弱;心血瘀阻,可见面色青紫,脉弦涩或结代。
心在窍为舌。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要靠心的气血之充养才能维持。从舌头的色泽即可直接察知气血的情况,病判断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红,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肝在志为怒。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宁,烦躁易怒。
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两目红赤、羞光流泪。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肝血虚少,血不养筋,则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也可以反映肝血的盛衰。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则变形脆裂。
肝在窍为目。肝火上炎,则两目红肿热痛;肝阴虚而阳亢,则头晕目眩。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观眼睛的变化,即可了解全身功能的盛衰。
脾与志、液、体、志、窍的关系
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与气结,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晕目眩。
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保护、润泽口腔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可导致涎液分泌的急剧增加,出现口涎自出等现象。
脾在体和肌肉,主四肢。四肢是肌肉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脾又主四肢。脾主运化与升清,脾气健运,四肢肌肉的营养充足,其活动强劲有力;脾胃失常,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可见四肢倦怠无力。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指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脾开窍于口,说明脾运强健,则口味正常,食欲良好,脾失健运,则不仅可见食欲不振,还可见口味异常,如口淡、口腻、口甜、口臭等。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反映口唇。如脾运强健,口唇色泽见红润,脾运失健,口唇萎黄不泽。
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肺在志为忧(悲)。肺主气,故悲忧易于伤肺。过度悲伤治病,则耗肺气。肺气虚弱,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肺在液为涕。鼻涕由肺津所化,并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如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鼻干而无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皮肤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滋润皮肤毫毛的作用;二是汗孔排泄汗液有协助肺排泄废物的作用。
肺在窍与鼻,喉为肺之门户。鼻与喉相通,肺司呼吸,其气与鼻、喉息息相通。肺之气阴充足,肺气通利,则喉之发音正常,鼻之嗅觉灵敏。
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肾在志为恐。过度恐惧,可导致“恐伤肾”“恐则气下”等病理变化,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滑精。
肾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是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唾多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
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主骨,是说骨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
“齿为骨之余”,牙齿和骨同属肾所主。
“脑为髓之海”,脑髓也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与精、血充盈密切相关。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主生殖,外生殖器的功能也直接与肾气强弱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