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从数千里之外,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怀揣有且仅有的一张老人头和各种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的伟大憧憬,我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走近这座城市——异地他乡,陌生但新奇,充满各种梦的怀想和道听途说的印象,还有关于海和小城的传说。
说起这个城市,厦门,在大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影像资料还是现实世界,都是美丽而多情的,那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温柔乡,她的美丽,令人心醉,不可自拔。蜚声在外的最宜居,这个城市的美,这对于无数来到这个城市度假旅游的人来说,显得那么不可抗拒。这个海滨小城成了无数人一生旅游历程必到之处,应接不暇,像当年的我一样,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一如既往。
来到这座城市,已近十载,亲朋好友同窗说起时总有一种羡慕妒忌恨的味道,聊起最多的自然是她那美丽的风景和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生态。但每当这个时候,心中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那种陌生之感,夹杂各种人生味道,有爱有恨,有欢喜更不缺忧愁,有欢声笑语,更不乏牢骚怨念。 如我,有点自我感觉良好的,都自称新厦门人。很多人问我的时候,我都只能或者只敢这么说。或者相对于土著,我只不过外来之人,而相对纯粹的外地人,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和这个小城如出一辙的方言和习俗训练,或者说耳濡目染,或者说同根同源。但根本上,厦门人,还是三代以上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我的身份,莫不过是一个外人而已,如同路人甲乙丙丁,或者说厦门北京人眼里的民工,都是一般的心情,一般的境地。
多少羡慕,多少妒忌,多少恨,羡慕妒忌恨哪。如果你已经不再需要养家糊口,如果你不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无限风光。而现实的真实实在在,更是温柔一刀,一刀接一刀,一刀更比一刀,怎一个狠字了得:生活必需品价格高企,房价涨幅全国居首,收入支出比全国倒数……数字一遍再一遍地植入脑内,穿透骨头渗入神髓。于是,每个月的那几天,再也不是女同胞的专利,我们也在习惯。习惯纸质账单的满目狼藉,习惯短信提醒的触目惊心,不得不习惯精打细算、习惯尽管夫妻拼死拼活打工老人也被拖累离乡背井发挥余热帮忙带孩子依旧捉襟见肘、习惯舆论的所谓高端生活区的漫天宣传、习惯富人区旁贫民窟蜗居……有人说那是生活的成本,有人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作自受。我说,我们的现实朴素到简单,简称生存的代价更合理。
遥想当年,我们也有梦。若干年来,我们想尽办法,继续梦的色彩延续,我们不顾一切想融入其中。若干年以后,身边60后70后蔑视我们,嘲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们默默承受。其实我想说,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我们也有梦,只是不再敢想。我们的理想不过下个月有且仅有的薪水正常发放,奖金不再一口再扣,银行的月供和信用卡如期归还,如果有点余钱,没有负担地下次馆子,奢侈一点的话,到养生馆也泡泡脚按按身子,如此而已。个中滋味,您可理解否?
或者,这就是大部分一穷二白的农村小姑娘小伙子的城市生活,无法避开的过程。既然已经开始,管他是跌跌撞撞,抑或一帆风顺,何必多想。或者三十年以后,当又有一些人有同样熟悉的怨念和眼神时,而我们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探讨一下一个接一个的冲击和考验后的应对和答案,而不是心安理得地蔑视或者嘲笑,如此足矣!
或者期盼,期盼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当为城市的喧嚣所扰,当被城市的节奏所烦,当我们筋疲力尽无心世事之时,我们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揣一份闲适的心情,徜徉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亲近各式精美老宅,不用走马观花,不用心烦意乱,体验一下鼓浪屿上和老榕树下居家生活的温暖情致,聊以充实我与这个城市的情缘,如此而已!如此足矣!
只是蓦然回首,十年了,我的十年:时间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