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小孩觉得大人善变一样,大人很多时候也觉得小孩善变。其原因在于大人的自我审视视角太过浅窄,而对于小孩某些善变,其本身也是在模仿大人的善变行为。
01.以为小孩懂,而误解他
一天晚上,我在房间看书,忽然听到楼下侄女的哭喊声,听着内容,应该是大人没有满足她的需求而哭的。接着也听到了她婆婆的话:“聂”不(方言,不要再哭的意思),还不“聂”就拿棍子打你了。
然后陆续的其他大人也要侄女“聂”。
可是,侄女却一直哭着说:不“聂”。甚至她外婆打了一下她,还拿着棍子威胁让她“腻”,她也竟仍说“不聂不聂”,语气急促而害怕。
我细想了一下,觉得哪里不对劲,“不腻不腻”在这个情景的意思是:“我就是不要停止哭泣,我就是要哭。”,这明显是对抗性行为,但是侄女的语气却是害怕而急促的。这很矛盾。
我开始意识到,侄女多是因为不知道“聂”是什么意思才这样的,以为“腻”是不好的东西,所以就一直说“不聂不聂”,不想要“聂”这个不好的东西。
我下楼时,侄女看到我后哭得又大声了一轮,我带了一点责怪的口吻对我妈说:“她不是在和你唱反调,而是她不懂‘聂’的意思,你能不能不要用她不懂的意思去要求她做你想要她做的事?她做不到。要想让她不哭了,就直接用“哭”字,不要用“聂”,她听不懂。”(我能确定她听得懂哭的意思,因为平时她爸妈都是用这一个词的,“聂”字更多是我们父辈还在用的方言。)
这事给我的感受是,我们会在默认孩子懂我们意思的前提下,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有时幸运的,小孩会做对。但更多时候,他们是不懂的。大人们应该能根据具体情况首先发现这点,认为这是孩子和我们对着干,觉得他们竟然一反常态。
其实,侄女说“不聂不聂”的时候,大人们是笑了的,因为他们觉得很可爱,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理解侄女的意思,只可惜是,她因为继续哭而挨了几棍子轻的,我都替她觉得委屈了。
02.是你不理孩子在先的
有时候,孩子会表现得不想理睬父母,同时也会在父母面前敲起东西来,对于工作太忙的父母,这种情况或许更常见。
有时候这种不理睬似乎毫无征兆,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但其实孩子的内心是这样的:我想你们和我玩,但是你们就是不和我玩,我不喜欢这样,在你们不和我玩之前,我要先不和你们玩。
小孩的想法就是这样天真,但这就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恰恰表现出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工作很忙的父母,在回到家后,尽管也会努力分配到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却很少认真地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陪他们玩,只是觉得自己都已经花时间陪他们了,他们不能要求太多。
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在“陪伴时间”结束之后,孩子还是会缠着父母玩,而父母却认为自己已经花了这么多精力去陪他们了,小孩却还不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并且表现出来。这给孩子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不喜欢和他们玩。
但其实是大人们并没有全心全意对待与孩子的游戏时光。
另一方面,小孩某些敲打物品敲出声音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试探性心理,其一方面远离你们,另一方面又想在你面前引起注意,想和你们玩,这也是孤独感的一种表现。
小孩本能地发现与父母的联结很弱时,他会尝试去用他自己的方式加强与父母的联结,虽然他表现得并不想理睬你,但是却在关注你。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要拥抱他们,和他们玩在一起。至少,不要因为源于你们的善变,而认为是他们善变。
小孩的善变,恰恰是在提醒我们,大人们懂他们还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