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了什么?
提出“稀缺”的概念,并强调稀缺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的状况,不可避免。
那什么是稀缺?
稀缺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描绘的是你的所需和所拥有的现状之间存在差距而使得你的心理关注点发生变化。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是不受我们主观意识控制的。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时间不够、钱不够、精力不够等等都会让我们产生稀缺。
稀缺会带来什么?
稀缺带来的优点是会让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所需的事情上,从而让你在处理事情时变得高效,这在书中被称为“专注红利”。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专注,会让你产生管窥效应,使得你的心智带宽变窄,从而会忽略除了眼前关注的事项外的其他事物,以至于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说在IT项目即将上线的紧急关头,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重大难题和重要的事情上,从而忽略了项目实施中的某些细节,这些微小的细节若是放在平日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被忽视的。往往是这样的细节导致项目结果的不尽如人意。
这里又提到一个词叫“带宽”,可以想象一下家里安装的电信网络,网络的带宽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数据量,它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早些年前,你若在线看电影时同时开着迅雷下载,那么电影画面很可能就会卡住,这是因为网络的大部分带宽都被分配到下载任务上了,所以留给其他任务的带宽就自然而然减少了。
对应到稀缺上也是如此。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以一个机场飞机调度人员的工作为例,若这一日机场需要调度的飞机非常多,调度人员以高度紧张的状态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后,他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耐心就会差很多,可能孩子一哭闹,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对自己的自我控制力会减弱,就容易发火和表现出不耐烦,因为他的带宽已经被白天繁忙的工作给占用尽了。而若这一日机场的工作较为悠闲,则下班回家后他会更有耐心地对待家人。
“稀缺”能够解释哪些问题?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我们自然地以为之所以会有贫穷是因为缺钱;之所以会陷于忙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扶贫的关注点大多放在钱款捐助上;一旦忙碌起来就安慰自己等手头这个项目忙完就有时间了。但往往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量钱款捐助下去了,穷人还多半是穷人;期望未来时间充裕,可这个未来从来没出现过。本书的两位作者告诉我们除了缺钱和缺时间之外,造成贫穷和忙碌的因素中还有很大部分是心理作用。
我们如何应对“稀缺”?
“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什么是“余闲”?好比你要用箱子打包行李,有一个大箱子和一个小箱子。你若用小箱子装行李,你需要把每一件物品打包和叠好,然后按一定的摆放规则逐一将物品放入箱中,并充分利用箱子的每一寸空间。而你若使用大箱子来装行李,你只要将物品打包好直接放进去就行了,不需要去注意摆放的位置,算计如何充分利用空间。若是箱子足够大,那么你很可能都不需要打包物品,随意扔进箱子就行了。大箱子比小箱子多出来的那些空间,就是“余闲”。想要应对稀缺,除了想办法培养更高的带宽外,就是要想办法增加“余闲”。
以日常生活中的稀缺为例,来说说该如何应对?
- 无论什么情况下,绝不拖延计划,比如对于时间表排满的人来说,该什么时候结束会议就准时结束。
- 主动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比如总是抱怨忙碌得没时间健身,那么请聘请健身教练,让健身教练主动联系你,让健身这件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情进入你的“管子”,不至于让你一忙碌起来就把健身忽略掉。
- 让“疏忽”等同“默许”。比如美国的401社保计划。原来的做法是如果你不主动填表,就默认你不参与社保计划。以至于总有人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推迟甚至遗忘表格的填写,导致参保人数不理想。后来社保方案改成了只要你有了工作,除非你填表做特殊说明,否则就默认你是参加社保计划的,这样一来参保的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对于这种管理机制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温和的专制主义”。
读完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们不可能是理性人,我们没法做到像机器那样在各类任务中无缝切换。我们的心神会不由自主地被稀缺俘获,在理性看来本不应耗费精力的事情上付诸大量的精力。明知心智带宽有限,却很难学会高效率地分配。然而也正是因为此,世间才会有人生百态,才会有各异的想法和观念。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们该如何提升心智带宽,如何减少稀缺,更是在告诉我们真实的人类是什么样子,请接收自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