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如果武则天要出门遛弯的话,场景应该是怎样的?是华盖遮天、前呼后拥,还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带两个宫女、太监就能到处溜达了?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绍的这幅《唐后行从图》里。
武则天长啥样?
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画的不是“唐后行从”吗,唐朝皇后辣么多,你怎么知道画中的“唐后”一定是武则天呢?
请往画面左上角看,看到正在甩鞭子的红衣人了吗?这可不是在调皮玩耍,而是要用鞭子抽在地上的响声告诉大家,“老实点,皇帝马上来了”,专业说法叫“鸣鞭”。
“鸣鞭”的待遇可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so,画中的主人公只能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那这时武则天在哪里呢?按照中国画的传统,主要人物一般都在画面中心位置,而且会比身边其他人高大许多。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将视线往右下方移动,一眼就能发现那个胖子女皇啦。
女皇的装扮跟我们常见的那幅画像不同,头上戴的不是凤冠,而是红色皮弁(一种用皮革制成的帽子),那哪种形象更接近真实的武则天呢?
考虑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两幅画的时代和作者。《唐后行从图》是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的旧藏,曾经收录于《宣和画谱》。因其笔法纯熟,线条流畅洗练,重彩设色凝重深沉、奢华又不失雅致,被张葱玉先生鉴定为唐代张萱的真迹。
张萱是唐玄宗时的宫廷画家,很可能见过武则天本尊。而后面那幅画像,则是明朝人的YY,连武则天头上的凤冠都带有明显的明朝style。
显然,《唐后行从图》中的武则天形象更可信一点。
武则天出街都带谁?
武则天出行,开路的人自然少不了,最前方是我们之前提到过负责“鸣鞭”开路的,之后一人手中抱着休息时要用到的凭几(用来倚靠的家具)。可以想见,他要在武则天到达之前,先把休息场地布置好。
再往后,有两人抬着一个硕大的莲花造型的熏香炉,看来就算出门在外,也要随时保证皇帝身上香香哒。
武则天身后簇拥的人就更多了,贴身搀扶左右的,捧着仪刀、唾壶、盥盆(用来洗手的盆子)等用品的,举着掌扇、华盖的......
掌扇和华盖跟鸣鞭一样,都是皇帝仪仗队的标配,也就是经常出现在皇帝身后的扇子和大伞。不过《唐后行从图》中的掌扇有方扇和团扇两种形状,华盖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黄色伞状,而是六角红盖。
画中跟随武则天出行的一共是28人,在我们今天看来,算是大阵仗了。但按照皇帝里出行来看,算得上最低标准了。
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叫卤簿,有大驾、法架、小架三种规格。大驾一般用于祭天、阅兵这样的最高等级,仪仗队人数能达到千人以上;法架规模也有几百人;而像图中武则天这样只有几十人的,属于小驾卤簿,一般用于皇帝巡幸宫苑,上下朝堂。
图中显然不是要上朝,再结合画面中的太湖石、竹树等,武则天这次出行应该只是出门赏花、游玩。
不识货的法国人
2013年时,这幅《唐后行从图》在法国一家非常小众的拍卖公司进行拍卖,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起拍价只有1500欧元!而且在拍卖公司公开的资料里,也没有标明画作的时代!法国人已经不识货到这种地步了吗?!
萃花猜,可能问题出在关于这幅画的争议上。我们知道古画(尤其是古到唐代这种)断代向来存在争议,张葱玉先生把这幅画判定为张萱的真迹,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和张萱另外两幅名作《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一样,是北宋院画家的摹本。
证据之一就是这幅画的构图,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唐代画作,比如《五牛图》《簪花仕女图》等,都是横向长卷式的。而《唐后行从图》这种立轴式的全景构图,是北宋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
此外,画中随侍的幞头(帽子)。在之前讲周文矩《文苑图》(戳这里查看)的时候,我们提到过,硬脚幞头在唐朝时属于皇帝专用。
“幞头,一谓之四脚……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而《唐后行从图》重的幞头显然就是硬脚,而且跟宋徽宗《听琴图》里的幞头样式高度相似。
再者,我们刚刚提到的太湖石,文献记载中最早应用于园林是在唐朝末年,而不是张萱生活的中唐时期。
但不管是唐代的真迹还是宋代的摹本,《唐后行从图》都应该被列入珍品之列,1500欧元确实有点过分了。好在我们国内识货的大有人在,最终,这幅画被一位上海藏家以478万欧元拍得,2016年还在上海展出过。
我是彩蛋
《唐后行从图》中一眼看过去画中只有武则天一个女性。其余28人中,除了2位身着铠甲、手执斧钺、明显能看出来是侍卫外,貌似都是太监。
出门赏花只能带太监?还是说宫女小姐姐都被唐太宗叫去抬步辇了?
其实真相是,这幅画里有不少女官和女侍,但她们全部都是“女扮男装”,唯一的分辨方法是看有没有戴耳环。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