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觉得是别人逗小孩是友好善意的表现,而且自己也经常逗小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一个小孩的脾性不同,他们所能承受的“被逗”程度也不同,如果家长没有原则的让小孩被逗,到头来,只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伤害,不利于小孩长大后的人际交往。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某超市内,一个小男孩站在爸爸身后,爸爸拉住他的双手往前走,没想到意外摔倒后爸爸向后倒去,男孩被压在了身下。超市的工作人员连忙过去抱起了男孩交给爸爸,爸爸抱着他没走几步,就发现孩子再也起不来了……
事后有专家推测,父亲摔倒时压在了孩子的胸腔头颈等部位,可能是伤到了他的颈椎,结果又被像往常一样抱着,造成了二次伤害,这也许是孩子的死因。
整个意外发生不过短短几十秒的事,不少网友都表示被吓到了,带孩子确实是件需要小心再小心的工作!现在很多家长的安全意识都提高了,但还是有些常见的安全误区,就像视频里爸爸将孩子放在身后拖着走的行为,其实很容易伤到孩子,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不要等悲剧发生了再后悔。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不少成人在逗孩子的时候,喜欢用欺骗、吓唬、引诱、戏弄宝宝的方式。比如“来叫一声爸爸,这个糖就给你”“有了弟弟之后,你妈妈就不要你了”“打你爸爸一下,我就把这个给你”……这些充满恶趣味的话语很可能会给宝宝带来很多不安,甚至让他们对人失去信任,不敢再信任别人。逗小孩不要过度,过度了就不是逗、不是爱、不是喜欢了,而是伤害和摧残了。如果造成悲剧,那更是得不偿失。
经常有家长咨询,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当有人这样“逗”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说NO,平常爸爸妈妈们一定要保护孩子,如果有人乱逗弄他们,就要及时制止。至于其他人,则要洁身自好一些,别人的孩子远观一下即可,万万不可亵玩。
成年人应该从3个方面注意:
第一,成年人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肯定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试着回忆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时不愉快的事件。
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时候,哪些玩笑尽量少开呢?比如,不要随便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征,例如头比较大,发型比较特殊,缺了几颗牙齿;不要用威胁来要求孩子亲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找叔叔来,不来,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例如“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大家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车,而自己不给还被爸爸批评“小气”,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或者发现:成年人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所以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会保护孩子。中国人讲究面子,即使心里觉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父母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实在不好意思不妨岔开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
注:本文为每周微课编辑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你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每周微课”关注我们,每周听大咖讲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