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每去一个地方都写一篇随笔,等老了走不动了,翻出来看看,回味回味。可是去的地方不多,提笔记录更少,加上词不达意的惶恐,便只好由着时光的筛子无情地筛去印记。除非有些地方,蛰伏在心上,时常闪现身影,似让人非提笔不可!那么,好吧!
去年秋天,在安溪西坪不过短暂居留两天,却印象深刻。
那天赶到西坪已是傍晚。正值秋茶季,在我想象中,西坪应是灯火通明的繁忙景象,但薄暮里的西坪显得有些安静,唯有茶香,随着车子的前行,越来越分明。我想起今年春天去的武夷山岩茶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做茶,四处弥散着鲜叶的清香和正走水发酵的茶叶的浓香,令人沉醉。西坪是中国铁观音茶的发源地,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雍年间,两百多年的茶香浸润,也早就与茶融为一体了吧!但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的香味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源于茶树本身的不同,也因为制茶方式不同。
打开车门,我正欲分辨这茶香的不同,却一下子被眼前的花树吸引住了,鼻腔里紧接着袭来甜蜜的花香,这是什么花?粉红色硕大花朵下垂悬挂着,犹如一盏盏即将点亮的灯笼,不知谁说了一句:曼陀罗!啊!这竟然是曼陀罗!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曼陀罗!这棵树已高至后面二层楼,这真是西坪欢迎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我仰起头看着那些花,它们正迎风微微摇摆着,从花心处蔓延出来的粉红色仿佛飘落下来,渗入我的心里,好甜蜜!
可更甜蜜的竟还在后头!曼陀罗树的主人家就是我们到西坪的第一站,他是西坪本地茶农,我们称他为林伯。一迈进林伯家,新做的铁观音茶香扑鼻而来,翠碧的颜色跃入眼帘,不及细看,林伯招呼我们先喝口茶。我们真的都渴了,抓起白瓷杯一饮而尽,呀!这么甜!我们异口同声赞叹,我真的从没喝过这么甜蜜的茶!再细品几杯,铁观音的清香开始在齿颊绽开,与淡淡的蜜味融为一体,真是无比妥帖的慰藉,旅途的劳顿一扫而光。朋友无双说:这又是西坪欢迎我们的甜蜜礼物!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林伯似乎早就料到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但见我们如此喜欢,脸上的笑意不由更深了一层。原来,这款茶真的很不简单,是用十多年的老铁观音在野生蜂蜜里酿制三年而成的蜜茶。林伯跟我们说,茶叶必须是十多年的上好铁观音,蜂蜜必须是山上野花的蜜,两者也非得融合两三年才能出味,他试过别的蜂蜜、年份小的茶叶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开玩笑说这个茶可以去申请专利了,林伯一边泡茶,一边笑呵呵地说,真正的野生蜂蜜不多,年份长的老铁观音也不多,这个茶,就是做出来自己喝喝,送点给亲戚好友喝喝,没多少量的。林伯的话令我深有感触,茶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简单质朴中包含的无限可能,也在于人们在和茶相处时传递出来的热情和真诚。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从住处的阳台俯瞰,被山脉环绕着的西坪尚未完全苏醒。一条溪流穿镇而过,把我的视线带到远处的青山,山腰处浮着一条云雾的飘带,山顶还漫漫地笼着雾,四周的山顶都笼在雾中。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正是茶树生长的优良环境,我见过的茶山无一例外总笼罩着云雾,仿佛禅定久远的高僧大德,静默超然,仙气飘飘。西坪之所以成为铁观音茶的发源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太阳的逐渐升起,西坪镇的轮廓也清晰起来,远远看去,街巷里依稀已有不少行人,他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了吧,我下楼往西坪镇的中心走去。
走在异乡街头的感觉很奇妙,陌生的人群,相似的生活场景,既真实又虚幻,这种感觉是我喜欢远行的理由之一。西坪的街巷也是如此,但西坪的街巷还有一种独特的清新,穿行其中,这种扑面的清新竟让我觉得身轻如燕。不经意拐到了西坪老街,发现这里还留着以往繁华的痕迹。街道两旁的建筑大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子,保存完好。作为重要的茶叶集散交易地,早在清朝时期,“西坪墟”就已名声在外,如今交易方式多样,无需再等集市之时,但走过这条街,仿佛仍隐隐听到久远的喧哗市声。
走到街的尽头,赫然发现八马茶业的厂房就在眼前,临溪流而建,规模不小。后来从当地茶农得知,西坪被称为茶企的“原乡”,涌现的商业品牌数不胜数,远至“尧阳茶行”、“宝记茶行”、“南苑茶庄”等众多百年老字号,近至八马、日春、魏荫、茗源等知名茶企,全镇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00多家,更有90%以上人口从事和茶有关的职业,说茶早已融入西坪人的血脉还真的不为过!被茶浸润的西坪,又怎会不显得异常清新呢!
我信马由缰逛了一大圈,回到住处,见主人家王先生已经在准备早餐了。此行西坪,是无双应王先生之邀,我相跟而来。王先生祖籍西坪,少年时赴香港发展,经营茶叶半个多世纪,如今在行业内已颇有威望。但王先生为人低调随和,对我这样贸然打扰的陌生“茶客”也不显生分。王先生说,每年春秋两个茶季他和太太一般都会从香港回西坪,一半为收茶,另一半是为这里的山水,住在这里舒服,所以在这里建了大房子,存一些老茶,存一些念想,听来令人感慨,西坪,不也是许多茶人的“原乡”吗?坐在整洁敞亮的餐厅里,秋日明朗的阳光正透过窗棂斜射在桌上,简单的清粥小菜氤氲冒着热气,恍然觉得是在自己家里。吃完早餐,王先生热情邀请我们上山参观铁观音茶发源地。早就听说铁观音茶发源地有“王说”和“ 魏说”两脉,正想见识见识呢!
我们的车子沿着南山公路蜿蜒而上,我注意到有些山坡裸露着红色的土壤,非常独特,王先生说这种红壤是酸性土,最适宜铁观音茶树生长。路上,王先生还跟我们讲了两处发源地的故事。“王说”发源地在南山尧阳村,村里族姓王,村人相信铁观音茶树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村里一位读书人王仕让发现培植的,后献给乾隆皇帝品饮,深得赞赏,“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魏说”发源地则在南山松岩村,说是松岩村茶农魏荫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观音托梦得茶树,精心培育采制成上品茗茶,敬献给皇帝,“奇为观音所赐,又茶紧结沉实似铁,故名曰‘铁观音’。”松岩村族姓魏,便成“魏说”。王先生说,现在两个村各自认定了铁观音母树所在之地,并兴建纪念碑、亭,吸引游客,以示荣耀。但据专家考证,两处茶树虽都有相当年岁,饱经风霜,可惜都不是母本原株。母本原株茶树早已无从寻找,“王说”、“魏说”各执一词,也便成为无法评判的“公案”。
随着车子的前行,山色逐渐清朗起来,从车窗望出去,远近山坡上满披着茶树,青翠苍茫,我大口呼吸着带有茶香的清新空气,心境似也变得渺远。说话间,车子停在了一座颇有气势的屋宇旁边,王先生介绍这就是重新修建的王仕让书房“南轩”。南轩外侧,就是茶树碑亭,被敬为“母树”的茶树四面立着牌坊,一群年轻人正围在那里,争相和茶树合影,听说他们都是八马茶业新来的员工。细看此处地势,果然极佳,南面山坡耸立,北面开阔,极目远眺,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心想,正是这水汽、光照、土壤、地势等各种元素的绝妙组合,才会有独具魅力冠绝天下的铁观音啊!茶,实在是自然造化的精妙之作!
离开南轩,我以为王先生是要带我们再去看看“魏说”发源地的,不料已经是下山的路了。我猛然想到,王先生自然是王氏一族,怎么会去“魏说”之地?不由暗笑自己太后知后觉了。到了山下,车子经过一处似乎是荒废了的高楼,王先生指点着告诉我们,这是“魏说”一脉原先计划建的厂房,现在情形不好,就只好废弃了,成了烂尾楼。听他的语气,并非幸灾乐祸,倒有扼腕叹息的意思。或许,是我小人之心了吧,同是茶人,应是惺惺相惜才对。
晚上,西坪镇的几位主要领导来看望王先生,我们有幸同坐茶叙,话题自然围绕着铁观音茶。镇里已经有计划蓝图,要重塑铁观音茶生态有机新形象,巩固铁观音茶市场和品牌地位,还要推进西坪的旅游业发展。的确,铁观音茶这些年走了一些弯路,屡次被曝光农残超标,一度市场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茶业江湖里或许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但首先得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是很对的态度。看来,年轻的镇领导都挺实干的。话匣子打开,我也忍不住把心里的疑虑倒了出来:旅游业和茶业会否有些矛盾的地方?游人来多了,茶山会否被搅扰的不成样子?镇里的陈书记笑着说:你放心好了,保护好茶山是头等大事,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我不由也笑了,茶山是西坪人的命脉,他们不懂得保护茶山,谁会懂得?!言谈中,王先生还提到要保护传承好铁观音传统制法,不能一味求新。他说,传统意蕴中的慢工细活是传家宝,丢不得。无双则谈起如何更好地推广宣传铁观音。。。相谈甚欢,收获满满,几壶普洱老茶也下了肚,真是酣畅淋漓啊!
第三日一早,我和无双便作别王先生,离开了西坪。两天时间太短,还有那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茶园里的茶还未曾采过,西坪的老街还没逛够,一切只能等待下次了。从疾驰的车中回望南山,已经快看不见了,但传说中,那个于夕阳西坠之时吟咏徘徊于南轩之侧的王仕让,以及日日敬奉茶于观音像前的魏荫,似乎走到了我们面前,我真想给他们作揖。其实,“王说”、“魏说”孰对孰错毫不重要,他们都是西坪人将铁观音茶融入血脉的情感体现,也是西坪人人文情怀的体现。如今的西坪人正在用勤劳和聪慧延续着铁观音崭新的故事。我不由在心里默默祝福这片山水土地和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