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只是布洛芬
——爱学生从接纳开始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看到爱护儿童时,我想到了我们在‘教师行为规范’和‘八不准’中会发现要求老师不允许体罚学生,在学校领导也经常强调不允许体罚,社会上家长也很反对体罚。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会体罚学生呢?难道是我们不爱学生?不!也许是爱之深恨之切!既然爱,为什么还会生气,还会体罚呢?其实体罚与不体罚都是爱!理性的分析时,每个老师都能分析出体罚之于老师和孩子是弊远远大于利!我认为不是不可以有体罚,但是往往会一不留神体罚过度。
由此也联想到了问题学生与孩子生病!
放假后的这两天老大老二接连发烧,并且是反复的高烧,物理降温的同时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对高烧起不了太大作用。于是就使用了布洛芬,由于是高烧,使用后一个小时后才开始降温,但只要烧高了,用了布洛芬就能退,对于发烧非常管用。
布洛芬见效的确很快,但是布洛芬只是将体温降了下来,只是去除了表象,掩盖了本质问题,内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过段时间还会再次发烧。
体罚只是布洛芬!见效很快,学生立即改正了错误,表示不再犯错,其实并没有真正改正,而是屈服于让他身体或心理极度害怕的体罚。
我认为体罚最主要的是不是身体上的挨揍,而是对学生个体不相适应的心理伤害。其次才是对个体不相适应的肉体体罚。在这里为什么说不相适应呢,我认为体罚可以有,就像布洛芬,可以使用,但是对不同个体、不同情况,用或不用、用多少,都是有要求的。布洛芬就像悬崖勒马,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可以先有点伤害,先压住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但必须要对个体适应,不适应的话,伤害远远大于益处。孔子在对待自己的弟子时,不同的弟子犯了同样的错,有的严厉斥责甚至棒打,但是有的却只是稍微和弟子提一提。
生病了就要医治,医治有不同的方法,我们知道尽力给孩子选择伤害小的最优方案。那么学生犯了错误,都要一律先体罚吗?那不一定,体罚就像布洛芬,不是万能的,可以找更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我整理的班级管理案例中的《我给学生当保镖》中的升旗时交头接耳的学生,《两个打架的‘男人’》中大打出手的两个男生,《小花的故事》中那个从小就爱偷拿别的同学东西的小花,《爬厕所的孩子》中经常爬到厕所隔板上偷看别人的小月、小花。这些问题在每个班级中都很常见,也许我们都是先批评惩罚这些犯错的孩子,可是我没有惩罚他们,用了另外的办法,其效果甚至要比体罚好很多,不仅仅是当时解决了问题,更是在以后没有再犯过类似的错误。
其实刚上班的时候遇到问题学生也会着急生气,但是我经常会思考自己学生时期的故事,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其实绝大部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就是爱玩爱闹,并且有的学生就是爱拿别人的东西,就是有学生爱偷懒……其实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最主要的不是先着急生气,而是要接纳。比如孩子发烧了,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生病了耽误我们自己休息,影响自己的心情,而心生埋怨,继而冷淡孩子,责问孩子为什么发烧。我们之所以不会责问,是因为我们接纳了孩子体质弱,容易生病这一点。其实生病不受孩子控制,认为犯错也许能控制,但是站在孩子角度的话,孩子自控力很差,不计后果,所以也几乎是不受控制。就连我们成人有时候也不受控制,即使知道对错,可是还是不受控制,比如减肥,比如吃营养食物,比如锻炼身体,比如少看手机,可是我们不也很难控制自己吗?
接纳学生的不爱学习,接纳孩子的打闹…,这样对问题毫无解决,但是可以平衡我们的心态,进而不至于让我们失去理智,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师之爱生也要为之计长远。我们老师们都是爱学生的,无论体罚还是不体罚,都是爱。既然爱,那我们就爱的他们更长远些,为他们的将来考虑,而不是仅仅给他们布洛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