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杨伯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论语》的泰伯篇和子罕篇涉及到孔子的礼仪、天命观等方面。
先看礼仪。在个人修养上,孔子认为恭,慎,勇,直这四种品德都需要以礼约之,否则就会使人劳,葸,乱,绞。在待人接物方面,特别是丧礼,他更是以身作则,绝不僭礼,为此他还大骂生病期间给他成立只有诸侯才能有的“臣”的子路“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在日常待人方面,”“子见齐衰zicui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还时常自省是不是做到了“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孔子这些行为有僵化、保守的一面,但就他言行一以贯之来看,不愧是“躬行君子”。
再看天命。子罕篇第一章就说“子罕言利于名与仁”。杨先生认为论语讲“利”六次,讲“命”八九次,至于孔最推崇的仁,正因为少谈,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师徒是不服“天命”的,他们相信人事的努力,相信主观能动性。他们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立志“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只是在孔子偶尔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主观能动性的局限性时,才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见子罕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