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说对于孩子不主动做作业这件事情很头痛,也听过有的妈妈说虽然自己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蒙氏教育、华德福等等,自己不会管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会让孩子自己面对自然后果,但同时这妈妈可能从7点开始催孩子的作业,催到11点还没有完成,明明知道要做到心态平和,却很难做到。
不难看出,这些很负责任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
1.
我们来想想,作业这个事是谁的事呢?家长催,不断的催,孩子会认为这是谁的作业,孩子对做作业这件事会有什么感觉,会产生什么情绪,会有兴趣吗?孩子不主动做,是没在家长想要的时间内完成,还是真的到睡觉时都没有做呢?如果孩子迟些做,自己安排时间做,玩一会再做,可不可以呢?如果孩子真的当天不做作业,那第二天会怎样呢?
妈妈们自述的对孩子的不管,是真的信任和放手吗,还是有一份“控制”自己没有觉察到呢?是不是家长在担心什么呢?担心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担心孩子睡觉晚对身体不好、担心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打击了孩子、担心孩子成绩、担心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担心……这背后是一份焦虑,一份着急,有一种想有所得有所求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急功近利,从而像绷紧的弦一样紧张。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其实是自己的需要,有一个“我对你错”的信念,一个“你应该”的规条,多问自己几次,这是真的吗?真的吗?孩子不主动做作业的原因是什么,深层需要是什么?尝试真正了解过了吗?是孩子的想法,不是家长的认为和执念。催促有效果吗?担心有用吗?焦虑是对谁的?本来是孩子的事情,父母越界了,非要控制孩子做作业这件事。
2.
控制欲每个人都有,程度或强或弱,从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到成人期,每个时期的心智成长是否成熟并成功过度,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很多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发展并不同步。控制欲强的人希望别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如果别人让他不满意,可能会暴跳如雷,歇斯底里,这时心理年龄退行到儿童期,没有意识到别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份控制欲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句话这么讲,控制欲的背后是安全感不足,安全感不足背后是存在感不足,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会想去控制别人。安全感足够的人能够客观正确评价自己,认可自己的力量。从心理动力学取向分析,当前的问题要回溯到过去,看看童年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会无意识的在以后的人生重复出现,只有对过去深刻的洞察,找出原因和障碍,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想要控制别人,也意味着边界不清,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存在的现状,包办、溺爱、孩子要听话、子女想要左右父母的关系,等等都是没有界限的现象。谁的事就是谁的事,孩子有能力解决他的事情,孩子没有向你求助,就是孩子的事,同样地,父母的事就是父母的事,不需要孩子操心。一念心爱被水溺,过度的爱,就像水一样,会溺人窒息,想要逃离。小时候在父母的控制下学会了控制,长大了很多人也将这份习得的控制无意识的用到了伴侣身上,伴侣会感到沉重,无法承受,用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痛苦,有无力感,同时也学会了控制,孩子长大也会继续在纠结中用这种模式应对世界,这就是轮回,如果没有人打破的话。
父母想孩子听话,无非就是控制孩子,但听话就是扼杀自由和创造,小时候听父母,上学了听老师的,工作了听老板的,什么时候才能听自己的。未来的世界已经不是拼知识和技能,而是拼创造力,心智模式,意识形态等等。
3.
父母的爱要有度,要适度,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要跟着成长,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明显,父母要做的是自我调整,对孩子的控制慢慢降下来,慢慢放手,爱太少了,孩子会有一份被抛弃感,爱太多了,就变成了溺爱。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要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呢,除了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因外界的好坏评价而受影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客观看待成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允许孩子犯错,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这也是正面管教理念所倡导的。如果家长把属于孩子的事情揽过来,相当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许多家长经常这样做之后还要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说,看吧,他就是这样的人,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我管。好痛心,亲爱的,这样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好吗。给孩子贴标签,久而久之,孩子会认同父母的看法,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因为孩子深深的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就容易去寻求外界的认可,自己没有力量感。
4.
一分觉察真的不易,也许这只是不知不觉中用了以前父母对我们的那一套,并不是说父母是错的,但我们可以和父母不一样,可以有别的方式。问题意识的唤醒,进一步有改变的意愿,而意识的方向和深度,决定了问题的解决。改变,从有意识的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