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国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观点:文学家应该以儿童对待游戏的态度去对待文学,不带有丝毫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仅仅是为了快乐和内心的愉悦。
王国维的这个观点,提到了他的这种游戏说显然是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康德,席勒等人的影响,它贯穿于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当中,并且奠定了《人间词话》的理论基础。
王国维的观点很打动我,在写文路上自己的思想观点总是容易被打扰到,特别是前期读的一篇文章,剖析了自己的写作,后期在写作时有压力了,想着一定要写一篇认真的文章,在结构上,文字上会刻意去关注,感觉压力来了,文字不那么可爱了。
正好听到王国维的这段以儿童对待游戏的态度去对待文学。正击我心,今天又随意在键盘上由自己的内心和盘脱出,没有任何压力,感觉自己的语言如泉涌随心输出,心情愉悦。
如若是给自己订下 条条框框,便望而却步,没了兴趣。有时随心所欲的写,与文字为朋友,任自己的思绪流出就好。
王国维的故事,听了几次,面有些观点与几位人物印象及为深刻。对一人感兴趣,也会对文章中提到的人物感兴趣,阅读书目很少,知识匮乏,对王国维本人感兴趣,同时也对影响他几位作家感兴趣,于是在网上继而查了他们的资料。
【二】康德
由王维的观点谈到康德,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他读书、写作,准备第二天的讲课。晚上9-10点间睡觉。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三】席勒与哥德
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兴趣相同,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
席勒谱写了《欢乐颂》的歌词。
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细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帮助是具体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活动。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于是,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
【四】叔本华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
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思考方面自己有待加强,阅读书目时,写阅读笔记很重要。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摘抄了叔本华的两句经典,正如自己的当下,自己大部份时间用于工作,工作中感觉自己就是闭门造车,只想着自己如何做好,自己再奋力,也无法将工作带动起来,只有融入大家,提高各个环节的及时率,才能完成一些事情。
试问抓紧了自己的时间吗,还是有不少碎片时间可以利用起来的。目前一周六天的工作时间,休息日不多,白天要想办法抓紧工作,晚间与女儿一起阅读,只有早起时间属于自己,一定要利用好早起的几小时。
早起更文不要有压力,与文字为友,多多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