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
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节课讲了身念处作为止观修习的重要性。今天对此再补充《清净道论》第18品“说见清净品”中的一段话:“如果那瑜伽行者以诸门(观察法)把握了色,而后去把握非色(名法),然因微细,非色不能现起,但他不可放弃重任,必须把色数数思维、作意、把握、确定。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以彼(色)为所缘的非色法亦自明了。譬如有眼的人,对不净的镜而看他的面相,然不见相,但他并不以为“不能见相”而丢了镜,却数数摩擦,当他把镜擦得非常干净之时,而他的相亦自明了。(之后又有两个比喻)……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他的障碍的烦恼沉落,如无浊泥之水,心得清净,对于以彼(色)为所缘的非色法亦自明了……其次对于这样把握了极清净的色者,则由触、受或识的三种行相而现起非色法。”观智的第一阶段名色分别智对应于七清净第三清净见清净。在此清净阶段行者须对名色有分明了了的观察,确知名色,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名法微细难以观察,所以从色法入手,当能够细致观察色法时,名法自然就显现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入出息的修习
第一阶段:正念入出息
请看经文: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佛陀开示弟子们,首先要具备前行,也就是身远离、心远离、烦恼远离。首先是身能远离喧闹,安住于寂静处。佛陀指导比丘们前往森林树下,或者空闲之处修习。也就是说,适宜修习入出息念的场所必须具备的特点是:安静、没有干扰,这也是修习止业处的适宜场所的共同特点。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场所即可,不一定非得到森林树下。当然,能够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修习更好,气场不一样,可以吸取天地之精华。在行者还没有能力做到毫无分别或者心能转境的时候,环境的场对于行者的心念影响是很大的。身远离之后是心远离,也就是心能远离五盖,专注于业处。然后是烦恼远离,也就是断烦恼。
接下来具体讲讲如何修习这个方法。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打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双盘,单盘,散盘,青蛙坐,直腿坐,只要坐得舒适,能够安坐更长的时间就可以。坐的时候保持上身正直这个是关键,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全身,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藉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坐久之后绷紧的部位会造成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可以全身扫描,意念放松。
要成就禅定,坐禅是最好的方式,但其他的威仪也是可以修禅的,行禅、站禅、卧禅,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皆安然。
第二点:放下万缘,保持平静安祥的心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牵挂,行者开始打坐时,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自己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因此执着它们是没有用的。理智的作法是在禅修时暂时把它们放下。
如果真心想成就安般念,就必须将一切杂务放下。有些行者想要培育定力,但却又不能放下对世俗事的执着,结果他们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时常在呼吸与世俗事之间来回奔走。即使他们努力要使心平静下来,却都无法办到,原因就是不能放下对其他目标的执着。这种执着是禅修进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以平静安祥的心来修行。
第三点:专注于呼吸
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是取呼吸(ànàpàna)为所缘来禅修以证得禅那(jhàna)的业处。
开始禅修时,舒适地坐好,并尝试觉知鼻头到嘴唇一带的呼吸。寻找你对呼吸感知最明显的地方,它可能在嘴唇上方或者鼻子的一个点,或者鼻子和嘴唇之间的某个点。也可以给这个点起名叫:触点。这是行者可以感觉到呼吸进出的一个点,觉知这个点上的呼吸。
这是入出息念的第一个阶段:正念出入息。这时只是专注呼吸觉知呼吸,无需想其他事情,只是呼吸!如果心总是习惯性地飘走,你可以通过默念来让心保持在呼吸上。觉知入出息时,可以默念“入息-出息”“入息-出息”或“入-出”“入-出”等。
用这种方法修习时,有些行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四种:
1.用眼睛观呼吸:如果用眼睛看呼吸,眼睛会感到疲劳,同时眼睛周围,或者脸部、头部可能会变紧。所以,无论何时都只应当用心来专注于呼吸。
2.跟随呼吸进到鼻腔里:当定力提升时,呼吸会变细,这是自然的。那个时候,鼻腔里面的呼吸会变得比较清楚,但事实上这是风界的推动相变得明显。假如跟随着呼吸进到鼻腔,并长时间专注风界的推动相,那么,地界的坚硬相、水界的黏结相也会变明显。行者可能变成在专注四界的推动、硬和黏结这三个特相,并取代了对呼吸的专注。此时,已经不是在修习入出息念,而是在修四界。用这种方法来修四界,整个脸部或整个头部慢慢地会变得愈来愈硬。到时,每当闭上眼睛禅修时,都会感觉很紧绷。所以,当呼吸变微细时,不能因为呼吸在鼻腔里比较清楚而跟随它进去。如果感觉不到呼吸,耐心守候在上唇和鼻尖一带等待呼吸再次变明显。
3.过度专注皮肤:有的行者会专注鼻孔出口处或上唇一带的皮肤。这实际上专注的是皮肤的四界,尤其是地界,而不是专注于呼吸本身。业处将再次偏离入出息念而变成修四界。
4.咬牙:在专注呼吸时,行者可能会下意识地咬牙,使得下颚紧张,脸部紧绷。所以要保持牙齿稍微有点分开,放松下颚和脸颊。
如果确定没有出现上述四种问题的任何一种,且只是平静地专注在入出息上,不放任心到处飘荡,那么将能够培育和提升定力。
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至少半个小时之后,则可以前进到下一步:了知长短息。
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