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处女作情结”,觉得有才华的人在第一次试水的时候就已经自带光环了;至少也是小火光闪烁。并且,如果一个人在很久很久以后,还能保有处女作里闪现出来的某种品质,这就说明他在这杀猪刀般的岁月里护住了自己的初心,更弥足珍贵。所以我特别喜欢《敦刻尔克》的开头,那个紧跟着年轻男孩奔跑的镜头让我想起了在资料馆看的《追随》。
《追随》是一部典型的习作,青年诺兰只能靠“想法”来弥补预算的缺口:黑白片,一个同样青涩的男孩担任主演,他做的事情就是在大街小巷窜来窜去,潜入别人家里。我还记得那里面的一句台词:每一个二十多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我记性非常差,能记得一句电影台词可不容易了——这说明这句台词戳到了某个神经节点。这是一部青涩的作品,而且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看过了《致命魔术》,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想法,一个自卑又自负的青年艺术家,在一个迷宫城市里,闲逛。可以,这很波德莱尔,也很新浪潮。我能感觉到,拍摄这部电影的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有足够的才华、野心以及世俗的机敏来面对这个世界,并且他很有可能会大获成功。
后来是一系列的成功,商业与艺术的漂亮结合。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还是我一开始看的《致命魔术》,因为那部片子很好地讲了一个关于“逃脱”的故事,魔幻、神秘、吊诡、紧张、又绝望。影片里的世界正常又带点疯狂,好比一个间歇性神经紊乱患者所看到的世界;那个时代,科学就是魔术、魔术就是科学,而野心与躁狂也就是一步之遥。经验丰富的魔术师用绳子与欲望缚住自己的手脚,然后溺死在自己无比熟悉的水箱里。非常丧,非常好,一个优秀的西西弗寓言变体:西西弗日复一日地推石头上山,有一天他被阳光晃了一下眼睛,脚下绊了一跤,然后石头滚下来把他碾死了。
诺兰很喜欢讲关于“逃”的故事。都说他是一个心理悬疑爱好者,确实没错,他喜欢讲人们如何逃脱自己心里的魔障的故事;不过我以为他最喜欢的不是人的内心,而是被困之后挣扎逃脱的那个戏剧场景。《敦刻尔克》就是一个密室逃脱的故事,敦刻尔克的海岸与天空就是一个大密室,而机舱和船舱则是一个个小密室。诺兰构造了环环相扣的密闭空间,然后把人物一个个放在密室里,锁门、灌水,让他们拼命挣扎、向外逃。表面上看士兵们的目的是逃回家,而实际上导演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一次次地逃,在不同地方、场景中,独自或跟不同的人一起逃。要的就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在绝望境地中向外挣扎的那种原始欲望,诺兰知道,密室的高墙一步步压紧,会逼迫着人们显出原形。这就是最真实也最有张力的戏剧时刻了。
《敦刻尔克》有着三条线索交织:士兵们要逃离敦刻尔克(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回起点);飞行员在空中划定或打破敦刻尔克封锁线;对岸的英国人民向敦刻尔克驶来。这三条线索的时间单位不一样,分别是一周、一小时、一天,不过诺兰并不打算使用同一的时间量度。在密室逃脱里,所有单位空间里的时间都是给定的,其实在密室里的人对时间是没有确切概念的,重要的是在给定时间里从空间里逃脱出来,不论长短。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呈现出的颜色质感,那种清冷但温柔的海蓝色,还有飞行员机舱内微妙变换的光线。当然我更喜欢那一个个密室空间里发生的事件,我在这一个个戏剧小场景里找到了很多熟悉的元素,比如灌满水的箱子,比如年轻男孩们粗粝而强力的生命力与意志,再比如冷水打在皮肤上的那种细小的、绝望的冰凉。这些都写在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里了。诺兰通过场景、剪裁与演员表演所营造出的触感那么真实,以至于我们都跟着走进了密室。这是一种魔术力量,而与《追随》、《致命魔术》时期相比,《星际穿越》之后的诺兰在才华与机敏之外多了一层敦厚的情愫,而这种温和敦厚的抒情在《敦刻尔克》达到了巅峰。我仿佛间觉得他在用镜头写一篇散文诗了,镜头而不是语言成了他的字句,而字句之间的关联与节奏织成了一张温柔而结实的网,像潮水一样缓慢起伏。
回到开头。空无一人的废弃街道,年轻士兵在枪声追击中一路奔跑,跑到了海边。一个空旷的地方,敌机在盘旋。海岸上有很多人,一群一群、一个一个方阵。他突然有点想上厕所,就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但海滩上哪里有隐蔽的地方?他刚蹲下,转头就看到了另一个士兵在埋尸体。他犹豫了一下,提起裤子走了过去,帮忙填坑。画面上出现一个大脚丫子,属于另一个死去的男孩。然后镜头转向了系鞋带的皮鞋。活着的男孩子们互相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游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