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接受失败,但不可以接受未奋斗的自己。 ——乔丹
如果我现在让你画一个圆,你一定会画的很好;那如果让你把自己当成3岁小孩、当成1岁小孩再画圆时,会发生什么? 你可能怎么都画不圆,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圆。但你现在之所以会画,是因为小时候画错了无数的圆之后最终学会了。
你也可以回想一下婴儿在初学走路的那会,不断地摔倒、不断地爬起。摔倒了也不哭,会笑哈哈地爬起来继续走。在有点进步时,会表现的特别快乐。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成年后的自己,一件事不断不断地失败,是否可以愉悦地爬起,再次继续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孩一样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依然可以笑哈哈地再次起来呢?
《哈佛幸福课》的教授泰勒.本_沙哈尔在课堂上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沙哈尔从13岁开始练棒球,每天早上5点起床,跑步然后去上学,放学后先去棒球馆练习到晚上回来吃饭写作业睡觉。这种模式坚持了几年。16岁时他离开家乡去了伦敦,他加入了一个俱乐部,而当时的世界冠军也在这个俱乐部练球。沙哈尔渴望成为世界冠军,他以世界冠军为榜样,对方怎么锻炼他就怎么锻练。4个月后成为世界冠军的专属陪练员,在世界冠军参加比赛之前陪他练手。后来沙哈尔的身体出了点问题,但他只是难受时休息几天,剩下的时间仍在以世界冠军的强度来训练自己,要么不练,要练就用世界冠军的标准。21岁时医生告诉他如果要继续打球,他的腰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最终他放弃了打球,来到哈佛学习。在哈佛刚开始的一年里,他追求每一篇论文写的完美,每一门成绩优秀,他很不快乐。在大二的时候他转学哲学与心理学。他发现他受到了一种错误思想的支配:完美主义者——要么有,要么无。
不是只有沙哈尔追求完美主义,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完美主义思想的影响。要么不做,要么就把他做好。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认为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就是无所谓。作业写完就行,不去追求全对。但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是我一直挂在嘴上的话。
细思极恐。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我生活中的细节,我发现其实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像我写作业,只要我认真写了,我就希望自己写的都是对的,如果之后发现自己是不对的,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前考试之前明明知道自己没学到什么东西,但就是显的很谈定,不慌不忙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是我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如果这次考试我没过,只能说明我没有好好复习;如果我好好复习了,仍没有过,就是我智商有问题了。那一段时间我以我松散复习,擦边过关而沾沾自喜。并且觉得那些努力复习,学习还考的不好的人好傻。现在想想那真是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呀!为了避免不完美而发生那么可笑的逃避。在生活中也很相识,做的事情都希望得到认可。
后来慢慢地发现你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展现给世界的一切不是为了让这个世界认可你,而是让这个世界了解你;慢慢地也发现事情并不是只要有和无,失败也不是那么的可怕。反而知道成功别无他法,唯从失败中来。
我们这个社会包容成功,但不太包容失败。
给于成功者无限赞许,对失败者冷漠相向。
既然这个社会不喜欢失败,是不是可以定些规则来避免失败呢?斯坦福大学就据此展开了研究。他们选了两所医院,一所医院指定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制度等;一所医院没有这些制度。一段时间后,统计他们的医院医疗事故。结果显示:没有制度的那家医院的医疗事故反而比有制度的医院少。研究员很郁闷,再次到两家医院调查,发现其实两家医院的医疗事故差不多,差别在于有制度的那家医院医疗事故都会记录,而另一家医院则能不记就不记。这个研究员转而去研究心理安全,他发现可以提供心理安全的公司,员工更容易接受失败,并且更快地从中学到东西,更快地成长。
早期MIT有一个员工,由于判断失误,使的公司损使了100万,他觉得很对不起公司,老板对他也很好。他就主动写了一封辞职信去找老板了。他说:"我做了对不起公司的事,你一定会辞退我吧!"老板很惊讶地问:"我刚为你交了100万的学费为什么要辞退你呢?"这个老板很清楚地知道成功来自于失败,也给了员工很足的心理安全,让他们快速成长。
成功别无他法,从失败中学。让自己从心里上接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