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好友发来微信感叹,“人到中年万事休”,一种“不服不行”的心态十分突出。微信内容,共有21条之多。读完之后,首先感叹的不是岁月渐失的无奈与恐惧,而是一个人应当如何做,才会永远不会老。
不知在哪本书中读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应该是等于: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加上心理年龄再加上社会年龄除以三。
如果按照这种计算方法,我的这位朋友,实际年龄,最多不过40。因为,从小到大,他几乎一路顺畅。大学毕业按部就班学习工作,再娶妻生子,子又娶媳生孙,所以不可谓不顺畅。按照农村一些老的观念,他应该算是“上代管下接,任务完成”了。尽管生理年龄50出点头,但老小已都有交代,又是正当年,完全可以为提升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做点什么,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万事休”的想法来啊。为什么又会呢?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其实,有此种感伤或悲叹、无奈、认命的想法,不仅仅只是我的这样朋友才会有的,而是朋友的这种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因为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豪杰毕竟是极少数。胸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追青云之志”的决择,到底过于残酷,所以只能苟且。
虽然不再梦想诗和远方,但是,充分发挥人到中年睿智,在沉淀与甄别、淡定与从容中取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缺的。
比喻,可以告诫后人:“穷在大路无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但在你生活的低潮和困境时,向你伸出温暖的那双手才是真正的朋友。
再如,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播种善良。善良不仅是“修心”积德,也是为后人播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尽自己所能,让那些比你苦、比你难的人感受到这世上还有阳光和春天的时候,不经意间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还可以在承受与放弃中教育孩子们,尘间有两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钟情之苦。只要付诸努力得失随缘。胜之坦然;败之淡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要无声无息地忘记,再多的苦痛和烦恼,不要指望别人的怜悯和同情。自己梦自己圆,解铃还需系铃人。
人到中年,不要放弃思考,厚重思想,是人生传承最为宝贵财富。
一到中年,只是生理上的,心理与社会的年龄,真的老了吗?引用东坡先生的一句词作答:“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