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本课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a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b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c.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a.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b.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c.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1.教学重点: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教学难点:能用称量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并记录。
以下是课堂流程复盘和估算用时,不含开课复习和结尾画星星。
A1班先上,新课内容中的预测环节里,我收集了4、5个小朋友的预测答案,学生表述预测答案就花了<9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预测答案记录在了书上,没有写在活动手册里,学生记录用时<10分钟,我没有板书学生预测。
在掂量活动中,先示范讲掂量方法,用时3分钟。
再分发材料和组织小组活动时长2分钟。
请生示范掂量方法时,右手放感觉轻的物体,我带生示范掂量和放置材料,用时10分钟。(期间示范时被材料声音打断示范,整顿实验纪律,想哭)。
4人学生实验操作完成2人,用时<5分钟。下课了。
A2班后上,我把预测环节改为请一个同学表达预测,并板书记录他的预测结果。全班记录预测结果在书上,用时<6分钟。
掂量环节采用了先小组评价,再师生共同示范掂量方法,最后发材料的顺序。用时<8分钟
学生小组活动,用时<7分钟。
学生掂量结果,用时<6分钟。
老师板书掂量结果,用时3分钟。
学生把掂量结果记录在书上。(依然没有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用时4分钟。刚刚记录完毕,学生也说到“塑料块和弹珠,差不多重,掂量不出来”,引入小天平,下课了。
反思如下:
1.学生能说出轻重是物体的特征,也能根据实验材料说出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然而,表达要练习,练习表达时长需要3-5分钟。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点名的学生能表述出木块比泡沫块重,木块比螺母轻的观察结果。然而本课开课,孩子需要给5种材料按从轻到重排序时,学生表达不理想。
第一种表达——“最轻的是___,用数字1表示,第二轻的是___,用数字2的表示...”依次表达。
第二种表达——我从轻到重排序,物品序号排序,如:32415。
A1班我用的第二种,2-3个学生表达后,第4个孩子忘了物品序号代表的物品名称。(我写到这里,想哭)。A2班我用的第一种,学生表达得慢,需要花时间练习。A2班我只用一个学生的预测,虽然表达练习时间缩短了,但是用一个学生的预测替代其他同学的预测我也觉得有不妥。
2.实验材料的选择要考量。今年,我沿用的第一节课孩子观察的实验材料。原因:1.保持小组内观察材料的延续性;2.完美规避去年因新材料带来的陌生感导致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
然而~~与书中材料不一样,增加了学生记录难度。(写到这里我又想哭了)。同时标准物(回形针)可能不够,我课下测量的——泡沫1-2个回形针;木块38个回形针;螺母>50个。
3.掂一掂和称一称一定要示范。我在着手做称量实验的示范视频了。无论效果如何!做了再说!
4.学生记录真的花时间!要提醒孩子记在活动手册上。
以下是A2班的实验和记录。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字母——P:泡沫;D:弹珠;S:塑料;M:木块;L:螺母。
掂一掂的第一种结果是有孩子说出“塑料块S和弹珠D差不多重,所以都排第3,螺母L排第5。”这里刚好可以引入天平称量。
最左边的一个小组记录因为弹珠是去年丢了一个学生补的小弹珠,所以这个组的掂一掂能排出“弹珠D第2,的PDSML”。
板书顺序能改一改更好!
下节课,我会在A1和A2班把本课后面的称量、记录、汇报的教学内容上完,并组织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