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游,我喜欢去当地的菜市场溜达溜达,看看当地都有什么自己常住地少见的品种,再比较一下价格。
比起景点打卡,菜市场更多了烟火气,更容易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场景,有一种似乎融入其中的感觉,而不只是我来过(虽然真的只是来过,因为不可能买菜做饭)。
在北京生活了多年,搬过的区域并不多,所以接触的菜市场也没几家。这几年不光超市的蔬菜和水果价格越来越亲民,专门的果蔬超市渐多,电商的各种新鲜食品更是方便快捷。菜市场更是少去了,相信很多年轻人也同样如此。
从来没想过一家菜市场也能成网红,很多年轻人走入,拍了照片,发了文章。更有童鞋从北五环去西四环见客户顺道去买点菜。
到底有什么神奇,我开始心痒痒,一定要去看看。
这家叫三源里的菜市场,位于一片居民区之间。从亮马桥地铁站出来,沿着新源南路往前走。马路右边是威斯汀大酒店、平安金融中心写字楼,左边是昆仑饭店、华谊兄弟所在的昆仑公寓。
人行道上是郁郁葱葱的槐树,挡住了初秋些许灼热的阳光。移步易景,眼前迅速由高楼大厦的城市繁华转换为幽静的居民区。六层红砖楼房,路边停满了汽车,有老人悠闲地坐在摇椅上。
直行100米左右就到了菜市场的后门,这里没有招牌,只能看到提着菜出来的阿姨。
周边没有像其他菜市场一样丢弃的垃圾,发出恶臭,吸引苍蝇乱飞。
走进去,很朴实,没有高大上不可接近的感觉。主要的是没味,没异味。这点很难得。
市场是长条状,摊位分列走道两旁。我边溜达边看,直接走出去,在正门拍了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
从正门进来,和大多数菜市场的布局一样,水果总是先和顾客见面。
水果很精致,更多的是相对比较少见的品种,比起超市的精品水果区,这里的水果没有用保鲜膜覆盖,显得更加新鲜。
再然后是肉品区,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及其内脏,甚至新鲜灌制的肠。价格与超市相比,并没有贵多少。
接下来是重磅,水产摊位。七尺长的龙虾-没有,但有两尺长的。不只一个品种,抱歉我都不认识。
蟹的种类也很多,珍宝蟹、帝王蟹、面包蟹、普通海蟹,它们本身就不是亲民的价格,但这里却并不比其他地方贵很多。
各种壳类、贝类都有,还有大块的三文鱼、金枪鱼,很新鲜。
与各色海鲜做邻居的是米面杂粮、调料、鸡蛋等常温的食品,交杂有一两家冷冻食品的,各种冰淇淋、奶酪。
调料的品种很多,家常的花椒大料,西餐用的香料,东南亚的调料,日餐的佐料等。
菜市场的主角在最后,蔬菜是也。依然是品种很多,很多普通菜市场没有的蔬菜种类不少,也相对精致些。各种新鲜香料装在塑料带里挂在摊位上,显示其特殊地位。
拉了面食区,挨着肉品,馒头、大饼、面条、包子,还有熟食,凉拌菜。
还有几个摊位是卖酒的,琳琅满目的外文标签,我也不认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最主要看气质。很显然,这家菜市场能成为网红,气质很关键,还有一个是品种俱全。
从气质来讲,这家菜市场有人间的烟火气,但又不同于别的菜市场,烟火太旺到气味太全。既不像某些市场污水横流,也不像某些卖生禽的市场要捂着鼻子进入。
它用实际行动欢迎着买菜的、逛菜市场的各色人物,不管你是饭店采购的,还是家庭主妇,甚至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姑娘,都不会觉得不适合,因为它不会弄脏你的红底高跟鞋。
照片上有对大约五十上下的男女,我来回遇到他们好几次,两人体形相像,面色安详,从背包角度来分析,应该是像我这样慕名来逛而不是纯买菜来的。
两人的步伐统一,女士挽着男士的胳膊,边走边看,岁月静好,一片祥和。
来这一趟,无论你打算做西餐还是中餐还是海鲜大餐,主料、辅料和调料一网打尽。这一点恐怕很多大型超市都无可比拟。
还有一大特点,不同于别的菜市场,它只出售入口的,寥寥几盆观赏花除外。
而别的菜市场就庞杂的多,不光蔬菜水果、肉蛋禽、米面等食品,还有锅碗瓢盆、窗帘扫帚、拖鞋凉鞋等,大而全。
就像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一样,没有强项就注定不能脱颖而出。
当然应该不是所有的市场都这样,毕竟我去过的市场才几家呀。
至于价格,有些文章说会比别的地方贵些,这个我没发言权,我只买了一瓶调料。
摊位橱窗贴的价目表并不全,只从个别肉类海鲜看并不高多少。想来即使高点也正常,毕竟出来不到500米就是高档写字楼,燕莎区域,临近CBD、使馆区,周边82年的二手房单价6.6万。
要说缺憾,就是没看到清翠欲滴的各色稀少的绿叶菜。不过这里是北方,这种想法有点过分了。
初秋的天空,像水洗过一样,湛蓝,偶尔飘着大片白云。
清风拂过,树荫下,直道天凉好个秋。
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情爱、风花雪月,终将回到一日三餐。不管是去菜市场买菜做饭,还是出去吃饭,一起吃美食都是人间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