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顺。丢三落四,忘东忘西,没有戴隐形眼镜盒差点瞎了眼,转眼去找陪伴多年的耳机发现教室已被清扫干净。L说,很正常嘛,人总有不顺的时候,不顺不顺,也就顺了。
回想起高中的时候,哥哥在外地工作,每个月回趟家,就去学校看我给我送吃的,那个时候人很胖,休息不好脸就更肿了,怎么看都打不起精神。哥哥就说你看看俞敏洪老师的演讲吧,大概是觉得我学的混沌,缺乏些坚持与斗志。我永远记得那句“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是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到底渴望什么。似乎不同于向往或是想得到,那是一种从心底呼出的力量,迫使自己拼了命去追求,追求黑暗深处的光。
当时的自己,也只是三分钟热度罢了,不知道是不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当对一个东西的热爱被懒惰驱逐,一秒的松懈,就击碎了先前所有的幻想。初中的时候,很爱学习,看到几何最后一道题,总会莫名的兴奋,我知道只要我愿意花上半天的时间尽可能多角度地看待这道题,列举所有的可能,答案也就出来了。那股对解题着迷的劲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幸福。可也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知识不再有极大的渴望,就像是先前一直绷紧的弦松了,就回不去了。高中以后,人懒了,也无所谓了。每次看完演讲亦或是听到什么励志振奋的故事,就莫名的陷入自责,也觉得自己其实脑子空空的,连个具体的目标都没有,不知道当下要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感觉失去了不少。
小的时候,妈妈说我在电视上看到晚会主持的时候,就很羡慕很喜欢,我也记得,差不多是那个时候,希望长大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当一名主持人,在台上看起来是如此的光鲜亮丽,大概那时候觉得声音好听长得漂亮就很吸引人。直到上初中,和周围的同学慢慢开始聊思想,聊情感,才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从外在开始转向内在。原来长大了很多烦恼和不解通通都来了。慢慢发现,倾听周围人的心声,再努力帮对方摆脱,哪怕只是安慰,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建议,真的能让自己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大概是从那时,慢慢了解自身价值的体现的含义了。也仍然记得那段疯狂迷恋的日子,我知道,那叫心理学。
原来,追求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的我们,感知只是停留在开心,不开心,好玩,不好玩,美丽,不美丽……这些浅显直观的感受上,长大些,就开始注重内心的追求了,很多想法,依然是要改变的。等到变成一成不变的时候,那便是内心真正足够渴望的了,就该拼命追求了。
总觉得,上了大学后,人就倒退了。都说好习惯是很难养成的,但坏习惯却轻易染上。大概是因为好习惯都是需要努力,付出代价的,上坡路也总是不好走。往往这个时候,一旦内心不坚定,懒惰,贪婪这些想法迸发出来的时候,人就真的倒退了。
可能真正到大三了,才来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又能奋不顾身地追求什么。为了大学以后生存下去,我努力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但只有自己清楚,这并不是我所喜爱的。寒假的时候认识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客服,主要经营微信号公众平台的维护,觉得有趣,自己便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偶尔推送推送内容,写写心情,最近学会了排版,希望能继续改进下去,越来越好。
其实,真的是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了,才能不断发现内心的渴望。逐渐发现自己对运营,自媒体这些方面感兴趣,也喜欢编辑,码字,排版。时常自学些新的东西。只有懂的多了,才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东西是否足够喜爱,足够渴望。
或许,这次雅安之行就是我足够渴望的一次经历吧。从得知活动到激动的睡不着觉,再赶早起来发微博,当你抱着必胜的决心来干这件事的时候,尽心投入,就发现真的没有那么难。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因为渴望,所以拼命。
当视野很窄很窄的时候,你以为看到的世界就是这般,只有不断探索下去,才发现自己的渺小。
我愿意花时间去寻找更多足够的渴望的时候,为之拼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