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瑟九十九
最近看了侧侧轻寒的《簪中录》良多感慨。
作者简介:
侧侧轻寒,又名侧侧,知名网络作家。
自幼好读书,尤其喜爱历史书,爱甜食、爱宋朝,胸无大志,自由散漫。喜欢古诗词,不求甚解;研究过星相,可至今只认得太阳与月亮。时空广袤,人生无限,独自在自己的路上且行且缓。爱写小说,曾做过编辑,作品散见于《武侠》、《奇幻》、《言情》等期刊。
故事主要描述了大唐晚期女神探黄梓瑕和夔王李舒白在经历过许多错综复杂的案情后,走到一起的故事,故事中黄梓瑕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夔王身边的小宦官的身份出现的。
故事按照案情来区分,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唐朝懿宗年间,名闻天下的女探黄梓瑕,一夜之间从破案才女变为毒杀全家的凶手,成为海捕文书上各地捉拿的通缉犯。李舒白贵为皇子,却身遭“鳏残孤独废疾”的诅咒,难以脱身。皇帝指婚之时,准王妃却形迹可疑,“鳏”的诅咒应验在即。
黄梓瑕只身出逃到京城伸冤,途中阴错阳差巧遇夔王李舒白。识破黄梓瑕身份的李舒白,答应帮黄梓瑕重新彻查家中血案,作为交换,则要她以王府小宦官的身份,去调查自己身边的团团迷雾。
夔王未婚妻王若失踪案,此案牵出了皇后竟然是多年前的云韶六女的二姐梅晚致,剧情跌宕起伏,很有悬念,真相也很让人惊讶。
第二部分:一个天雷,因果报应般地劈死了公主府的宦官;接下来困在笼中的人死亡,同昌公主遇刺案件,一系列看似无关的案件,却和先皇临终前的一副字画联系了起来,此部分有一些BUG,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还算好。
第三部分:黄梓瑕毒杀一家人的冤案,禹宣是凶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在第一部分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猜中了禹宣是凶手,但是碍于黄梓瑕的角度,一直在为这个大唐几百年难得的美男子在开脱。
爱情、友情、亲情,因为贪婪的存在,变得格外迷人,又因为事实的存在,变得异常丑陋。
第四部分:全书的高潮部分,权势滔天的夔王李舒白退无可退的被卷入了谋逆,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的最后的一个案件。结局是夔王李舒白在这场翻覆天下的阴谋中全身而退,感觉有点意犹未尽,终究还是落了俗套。
故事一开始就有小红鱼的暗线和夔王身边的那张预言他命运的纸作为剧情牵引。
从第一部分夔王李舒白的未婚妻王若失踪案来看,就已经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预言他命运的纸定然和朝堂大人物有关,王若当时的身份是皇后的堂妹,能在这婚事中插的上手的,除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似乎已经没有其他人了。
书中一直作为暗线,特别是在第四部分反复重复陷害夔王的后面势力很大,这块其实有点多余,但是整个故事还是不错的。
有的故事经不起推敲,试想一个皇帝如果想杀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真的不需要如此埋伏许久。
夔王李舒白虽然胜利了,但是却没有当上皇帝,这让人觉得很是遗憾,就像是一首歌,唱到故事的最末尾眼看就要华丽收场了,结果却没了后续,不禁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过目不忘,睿智如斯的夔王,眼见祖上留下的大厦将倾,明明可以拿到手中挽救,结果却危而不扶,在家国情怀这里,确实做的不是很合适。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舒白和梓瑕,我想作者可能是为了契合历史上的夔王,毕竟历史上夔王二十岁就死了,小说中为了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让男女主去看花了。
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故事可以架空,但是不能让情节不完美。
或者是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吧。
关于簪中录故事的取名:
二人坐到小案前,讨论着案件进展的时候,梓瑕又差点将头发上的簪子拔掉记事。舒白看见后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抽屉中取出一个盒子,推给她,里面赫然就是一支簪子。夔王称自己每每看见她拔簪子却又不敢就心烦,且若是让旁人认出她的女子身份,那可就不好处理。还面无表情地让她试用一下簪子,看看工匠是否领会到了他的意思。
这是王爷送簪子的理由,那么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在最后一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原来簪子中竟然写下了细如发丝的一小行字: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是的,如此优美的一句话出自《诗经》,“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是多么的爱慕她啊,何不对她讲出来呢?心中对她的爱是永远也不能忘怀的。
奈何梓瑕平时不会把玩这根簪子,而使用它的时候又都是在查案时,心思一心在案情分析上,她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上面这细细的情书,只有到大结局的时候由王爷亲手抽出里面的白玉簪子,再拿给她细看。
原来早在王爷还对她冷言冷语、不假颜色时,他就已经把这句话送给了她。簪中录,录的是破案的线索过程,是涉案人的心理变化,也是送簪人对眼前女子的无尽爱恋。
文中的夔王人设高冷,气质清华,如灼灼明珠,熠熠生辉,把周边的无数青年才俊都比了下去。他过目不忘,智慧过人,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命运走向,从他离开蜀中独自回京给黄梓瑕留下的遗书就可以看出,其实他早知道自己身边预测命运的纸符是皇帝设的局。
但他依然有点不甘心,他想追寻真相,而真相也就那么一个,与他预想的没有什么两样。
他对黄梓瑕很早便心生爱慕,但是一直碍于自己朝不保夕的身份,所以从未给过她任何承诺,而黄梓瑕在夔王李舒白陪她去蜀中洗清冤屈遭遇刺杀,经历生死相随后,才真的爱上了李舒白,纵使天下翻覆,她也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
下面是我查到的历史上正真的夔王的一些情况:
这部小说描写的时代,再过50年,大唐就亡了。而这50年间,连皇帝都被赶出了长安城,到处奔走,连遭乱离之苦,何况百姓?所以,通篇看下来,除了黄梓瑕与夔王的感情还让人有些温情,周子秦的插科打诨让人忍俊不禁外,其他的情节无不让人心生悲凉阴沉的感觉。
李滋(?-863年),唐宣宗第四子,母吴氏。生年不详,833年后出生。会昌六年(846年),李滋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夔王,住在大明宫内院。李滋是宣宗最喜爱的儿子,宣宗有意由他继位,却碍于其非长子未确立为皇太子。宣宗临终将李滋托付于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矫诏欲出支持宣宗长子郓王李温的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为淮南监军,王宗实起初欲赴任,但在左神策副使亓元实提醒下入宫面圣验证诏命真伪,发现宣宗已崩。于是王宗实矫诏以郓王为皇太子,即位为唐懿宗,而王归长等皆被杀。咸通四年,夔王李滋薨。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确实有点让人难受,所以我就在想,如果这个故事架空,那该多好,天纵英才夔王李舒白最后做了皇帝与黄梓瑕携手一生,最好再来个盛世之治,那该多好。
生而就在权利巅峰的人,不该有如此悄然落幕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