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步,听专栏,听到一个词语:刻意避开。发现这个词很有意思。
刻意避开的意思,就是尽量避开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决策。又回到了昨天的思考,反过来说也就是知道自己适合在什么地方对方决策了。
把刻意避开打开,再细分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的做自己不擅长的决策,不懂的不要装懂。
2.刻意避开那些跟自己本身成长不相关的事物。
一个是刻意避开决策自己不擅长的,一个是刻意避开不相关的。
先来看看自己不擅长的:
人是一个惯性动物,很容易自以为是,因此在一件事情上OK,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强大的意识,认为自己在什么地方都ok,潜在动机是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万能生存模型,想想这可能吗。
写作的好不代表他车开的好。戏演的好不代表他菜做得好。没有什么人可以通过一个思维模型样样精通的。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想清楚,你在这个事情的决策是惯性还是真有成熟的高效模型,尤其是惯性,在没有对事情清晰理解的情况下,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就盲目决策。
我很多情况下就很容易很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很懂,每个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够给别人提提建议,拍拍砖,后来发现大量的是在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但其实仔细追问,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经验,更多的是惯性感性自我表现,更谈不上高效的思维模型了。
每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不行才好有意识的去求知,学习。而在一个万事通的模型里,其实最终就是造就了一个固执的自嗨的自己,没有任何成长,没有任何进步。因此要学会刻意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决策。要学会连接更专业的人和知识作参考。
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决策才会促就自己的决策成功率。
另一个就是刻意避开自己成长不相关的事物:
有一句话说,不要莫名其妙凑热闹,人是有好奇心的,总是愿意去看好奇的信息,八卦的信息,各种吸引好奇心的场景,这个也没有问题,但是有很多跟自己成长是不相关的。很早之前就思考过一个话题,就是小心别人收割你的注意力。
各种新闻,鸡汤,标题党,他们做的更多的是用好奇心的方式在吸引你的注意力,用你的注意力形成他们的变现力。
感性的我们总是愿意做一些不动脑子,满足自己人性的欲望,因此就很容易去随机的惯性的做很多跟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仔细追问,这个过程自己收获了什么?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贱卖了,并且还帮别人在数钱罢了,自己的注意力成了别人的影响力。
我很早为了避开不相关的注意力投入,就把各类不必要通知关闭,不必要的新闻八卦应用卸载。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避开明知不对,却要为之的行为,例如熬夜,例如抽烟酗酒,不光是不促进自己成长,更是放纵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
有一个词叫刻意练习,真正追问,其实刻意避开也是刻意练习的一个领域,就是能够识别哪些不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不该凑热闹的,并刻意避开的一个练习过程。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能力,一项让自己可以聚焦注意力做能力成长,打磨专业的能力。
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这个理。定出自己的为的边界,边界外面的便是不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