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采铜的这本书,总有一些冰山一角的意味,他写的越精彩,就越是对他背后的思考更感兴趣。试用2/8定律来看待这样一个事实:采铜那些高质量的文章常常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能力来自于他对学习领域的洞见,然而就是这种洞见,它就像海面上冰川的基石,深藏于海平面之下,它竟然用无声的平衡支撑起海面上那样雄伟壮阔的冰川,让人思考起它的存在很是美妙和好奇。
就用我的一些碎碎笔记来勾起你对这本书的好奇吧。
且看抛砖!!
<br />
<h1>笔记大纲:提问,解码,操练,融合</h1>
<br />
<h2>一、提问</h2>
一个非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看似非常正确,实际大错特错:
1、订立学习计划 2、实施学习,堆砌笔记 3、回顾和整理,形成知识点网络。
这个过程我们只是“搬运工”或是“吸纳者”的角色,把外部载体中的某个知识集合,尽可能精确完整地搬运到大脑里来,一切只是以“搬运”为中心。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乃至困惑,可以暂时搁置起来。以上被称为【直接传递模式】用静态的知识把大脑填满。
<br />
更合理的模式是“建构主义”,即学习者主动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一个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击那些新接触到的知识,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我进一步的理解,可以将知识拟人化看做和自己格斗的对手,你要享受在交锋中不断突破舒适区的感觉)
<br />
我们可以经常思考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了?
<br />
<h2>二、解码</h2>
基本解码方法的三个层次:
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br />
举个栗子:会说话的玩具小黄鸭,能说儿歌、会讲故事,分别以儿童、家长和设计师的思维视角来展开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
孩子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ta听到的会是欢快的儿歌和有吸引的故事;
家长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义为一个玩具(而不是一只鸭子),他们会评判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和性价比等等世俗指标;
设计师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考虑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
(进一步思考:可以拓展到学习的js上面。)
<br />
三条观察和思考的经验: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类比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寻找例外
<br />
<h2>三、操练</h2>
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它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游戏为什么可以让人浸润得的那么开心,因为那是玩的感觉啊。游戏具有的三个特点:
- 提供即时和丰富的反馈,包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如游戏机wii)。
- 营造动态和多变的情境,比如简单的随机性变量设定就能使玩家不会身感单调重复和枯燥。
- 主动迎接适度的挑战性构成对学习的激励。
<br />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及其关联,而是取决于你在此情此景中能够调用多少知识化作内功和“袭来的挑战感”格斗。
<br />
【一万小时】理论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能否尽早地进入那个你想去的训练体系中去,尽快地接受正规训练,如何做到,请先意识到“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像专业者那样面对你要投身的世界吧。
<br />
重要的问题:一个有追求的学习者如何在自学时进行知识的操练?解决之前,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 - 操练的意识,有意识。明白操练对人生的意义,懂得什么叫主动和积极。
- 操练的方法,怎么去做,尽快行动。别人的启发,自己的探索领悟,总之知道如何选取合适的方法。
操练没有【为什么】。不要过多地思惘在为什么上,先提高行动的频率,“为什么”这种属于“完美主义”的破事迟早会明白的。尽快去解决重要的问题吧。
<br />
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把摄入知识当做一种游戏/策略/格斗等技能来学习。
比如心理学的知识其实可以变成一种思考框架,成为一种观察事物的特殊视角。
总之,用任何手段使自己甚至可以逼迫自己进入一种情景中,不断地实践,在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反复推敲的过程中,或许就能发现一点点真知的光芒。
<br />
如何操练的三种方法:
<br /> - 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需要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文章想要被人读懂,令人信服,就需要在思维上缜密,在表达上清晰,在依据上翔实。所以书写是更好地思考,据此推论出那句经典的名言:教是最好的学。
除了更好的思考之外,写作在互联网时代带来一个明显的益处,是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反馈。获得反馈是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没有反馈,就等于拳拳出空,就像收不到回声的蝙蝠,那么做再多的操练又有什么用呢?
<br />
2.游戏式操练
只有人类是唯一相信“虚拟信念”的物种。好的游戏能够给我们独立于当下现实的假想世界,这个被浓缩构造的世界,具有强烈于外在的刺激感,诱惑我们沉浸其中。
人类这种游戏人间的“花花肠子”能否被引导到对知识的操练之中呢?怎样才能使这种操练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答案必须是更丰富、更多样可能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可以是锻炼逻辑演绎的棋牌游戏,可以是集成丰富地理和文化知识的《大航海》手游,可以是提升理财能力的现金流游戏,可以是脑洞大开的【反事实游戏】,如在一个犀牛被当宠物的世界中,谁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是不是肯尼亚的乌干达。
以上这些游戏都具有【知识迁移】的特点,是将现实投射进虚拟的情境,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这个过程你是自动完成的。因为有一种被封了壳的“自我实现需求”在召唤你前进。(--来自马斯洛需求理论)
历史上很多智者也很会玩这种游戏式的知识操练,它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就是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景中变化。
<br />
3.设计式操练
设计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定义: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设计是一种更高阶的“知识迁移”能力体现,而设计式操练能够迫使学习者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的问题,来综合性、创造性地调用知识,是一种交错式的知识迁移运动。在这样的操练下,我们能够有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特定的具体目标而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创造性的学习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的螺旋式循环。
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景和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关联的一切可能,赋予知识以敏捷的灵活,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br />
<h2>四、融合</h2>
融合有三类:迁移,印证,互补。<br />
1、迁移式融合:
知识间的相互临摹,同框架,是一种类比思考,经过比较后,打通其事件相似性间的不同,启迪思维。“迁移”还往往具有表象性的互补特点。直接拿来用或直接拿来补。而不像“互补式融合”通过南辕北辙的不同角度将疏远知识间的底层逻辑底层价值观打通,有一种远远观之的抽离性。
<br />
2、印证式迁移(没错是迁移不是融合):
主要模型是:意识-潜意识-意识,酝酿灵感,是点点滴滴的汇集串联并联,是不同事件却同一种感受上的互通,寻得一种共性和规律。通过大量的足够多的有意识思考,把很多不同知识的【原子】激活,为潜意识阶段的思考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然后在潜意识阶段,这些原子自由碰撞,形成各种各样呈竞争态势的组合,直到最佳组合自动涌现并上升到大脑的显意识层面。达到自然而然的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相互印证。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概率,准备越充分,可能性就越多。
<br />
3、互补式融合:
对同一个议题,找到不同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互补式融合”通过南辕北辙的不同角度将疏远知识间的底层逻辑底层价值观打通,有一种远远观之的抽离性。
<br />
三种融合的共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不相干的知识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启发性和互补性,找到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
<br />
进一步引发思考的笔记
关于互补一节,对其中例子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创业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首先我们要检索、定义什么是价值。 作者首先是从领域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是科技产品创业,另外一个是艺术品创业。首先科技产品创业能够解决难题的特性,是为大家所知是而濡目染。大家很能够知道其创业的价值。是浅显易懂的。而艺术品领域的创业,需要稍稍思考其内在的联系。艺术品的价值就是观念的价值。艺术品的创意也可以理解成创作。对于创作者来说,一方面她要找到进入世界艺术史的入口,能够被艺术界包括评论家所理解和评论,另一方面,他又要有所突破,甚至颠覆原有的观念。一件真正有创作性的艺术品,把它放在市场,往往可以引起争议,既有肯定的声音,也有非常庞大的反对和质疑,这种争论,是一种新的颠覆性的观念,得以传播放大,颠覆了很多人对艺术原本的理解。这种新的观念的运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像iPhone这样的发明,并不是解决什么难题,而是让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和电子产品,是可以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交互,本质上就是一种观念的颠覆。所以,价值体现在观念的更新的观点,即便对科技创业有非常大的启示。两位不同领域的作者洞见形成了深刻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