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穿越日记》第五问"
“中西方绘画色彩体系的差异、转换和轮回”
中国绘画主观的色彩体系,是哲学孕育的孩子,象征功能大于视觉功能。
在中国古代,色彩是礼仪等级和宗教制度的象征。
西周时期的“五色体系”,由“赤、黄、青、白、黑”五个正色组成(类似于我们现在绘画理论中的色彩三原色以及黑白两色),是政治地位的象征(大清朝的正黄旗、镶黄旗也是按政治地位来设计的)。
从周朝开始,开始严格界定色彩的使用规则,以五正色为尊,间色为卑。历朝历代服饰虽然崇尚的颜色不同,但都是正色。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尚黄,宗教祭祀也要严格选配相应的色彩。
“五色”同时对应着中国“五行”观念,“金、木、水、火、土”对应“东、西、北、南、中”,颜色为东青(青龙)、西白(白虎)、南红(朱雀)、北黑(玄武)、中黄(中央正色),一个与哲学联系的完美的中国色彩模式。
“以色貌色”,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五彩彰施”
从魏晋到唐朝,是“笔“”彩”并重时期,和谐共赢的状态。
“笔进彩退”,道家思想主导下的“墨分五色”
唐末之后,国力衰退,儒家入世的享乐主义思想被道家无为的出世哲学替代,加上草书的出现,水墨画开始冲击工笔重彩,从而直接促进了写意画的诞生。“墨分五色”取代了“五彩正色”,画家的心态由开放转为内省,色彩的政治象征性转向色彩的内在精神指向。
西方绘画客观的色彩体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模仿现实是为了掌控自然。
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自然光色阶段"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已经出现。从线条到明暗,从外部轮廓到内部解剖,从明暗层次到空间透视,西方绘画以素描为基点,创造了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的艺术传奇。
印象主义时期的“室外自然光色阶段"
印象派时期对外光的绘画实践,得益于光学的发展和材料学的进步,补色的冷暖应用取代了固有色的明暗应用,画家们也能够方便携大量的锡管颜料,走进自然进行即兴的绘画写生,从而将明亮的外光系统带入到绘画创作。
现当代绘画时期的“主观表现阶段"
因为照相机的发明,同时不满足于印象派对短暂光影追求,画家们开始追求绘画的主观表现。加上工业社会的矛盾和负面效应,导致社会开始出现空虚和不满的情绪。也直接导致了近代哲学和思潮的诞生。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伯格森的直觉理论等。。。西方的客观色彩理论逐渐走向主观和多样性。
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主观走向客观。而西方绘画正好反过来,是从外部客观世界向内在精神世界回归的一个过程。
人类世界大不同,却是殊途同归。
中西方色彩体系的差别和变化,同人类其他方面的规律一样,既是发展和转换,也是循环和轮回。
《我与一堵墙..》面壁第81天
艺术·生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