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说一个正确的读书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模式。
- 读书笔记。在读的过程中,用笔把文中要点圈划标注,添加批注感悟。
- 摘抄、整理。对笔记进行摘抄、归类、整理。
- 反馈输出。片段式的记录是不成体系的,必须把观点提炼,将相关知识点串联合并,形成体系。最后用通俗的话语输出。
- 定时反复阅读笔记。
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一个读书模式,都会觉得非常有道理。的确,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100个看到这模式的人,能形成自己读书方式的,连10%都没呢?
难道说是没精力、没毅力、没时间等等人性之弱点作祟?
我认识不少读书的朋友,经常的我第一会问:“读完书,会写些感悟的文章吗?”“没”;“那读书对于你来说是为了什么?”,然后朋友用着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似乎在看着一头火星来的怪兽一般。
明白了吗?你是为了什么去读书?这句话,就是我这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换句话说,读书,你是为了捕获什么?(看,前方有只比卡丘,赶紧捕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里,谈到目的,各不一样。
有人为了打发时间;
有人为了寻找创作灵感;
有人为了学习技能;
等等……
揣着一个目的去读书,起码开始就是一个有效的行为。
有目的,按正确读书方式去进行,就一定会有收获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做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即使你当时理解不了作者的意思,但胜在你圈注了重点,还摘抄了下来。往下需要做的就是延展性阅读了。
比方说,我最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完了后对梭罗想表达的意图还是挺模糊,我就会去找延展性的书籍,怎样找?知乎、百度问答去提问,总有人回复你。最后我找出了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和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来读,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说的观点也不是同一回事。最后我做完这件事后,多了三份读书笔记和感受。只要翻看摘抄的笔记或重复阅读,便有更多的灵感冲撞。
这是一个循环。读书-笔记-摘抄-延展性阅读-反看笔记-反馈输出
真心不希望朋友再去浪费时间刷各类APPS的文章了,除非工作需要。